第二十讲 宋金谈判
也不愿意皇帝那么屈辱,那我们这些武将的脸面往哪儿搁啊,“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出塞?唐?王昌龄》,现在胡马都要渡长江了,你说我们这些武将脸面往哪儿搁啊,所以他们就去找当时主事的相国,就是秦桧,说你看军营当中士兵们都上了万言书了,万人大签名,如果我们强要把这件事压下去的话,那可就不得了,万一士兵哗变了的话,这责任谁来负,而且三衙要把自己的责任择出来,说这个万言书上疏不是我们的意思,是三个大个子的意思,三个大个子领兵在外,哪三个大个子,岳飞、韩世忠、张俊,这三个大个子领兵在外,我们节制不了这三个大个子,所以您看着办,秦桧拿过上疏一看,第一眼就看见岳飞的了,岳飞是怎么说呢?
“金人不可信,和好不可恃,相臣谋国不臧,恐贻后世讥”——《宋史·岳飞传》,金人不可信,这个好理解,不能相信他,和好不可恃,不能拿金人跟咱和好作为倚仗,金人和好,咱就不用整军备战了,相臣谋国不臧,你做宰相的人,你引狼入室,“恐贻后世讥”,那你当心后世你要留下千载骂名,所以秦桧一看这个,恨岳飞入骨啊,你指着鼻子骂他,这就是等于就是点名了,“相臣谋国不臧”,这就是说的秦桧,你指着鼻子骂他,你作为一个武将,在宋朝来讲,你没有权力干政,你就是领兵打仗,政治家决定打仗你就去打,政治家不让打,你就不能打,你武将是听命的,你不能干涉朝政,结果岳飞上疏,而且点着名骂,秦桧非常生气,看完这个之后,冷冷地跟那些武将就说了一句,说我为国家长治久安计,不怕天下诽谤,虽然是诽谤满身,我也会坚持把和议搞下去,三衙的武将一看,丞相这样坚决,看来这件事跟丞相是说不通了,只好去找反对最激烈的枢密副使王庶,就是他指关高宗鼻子骂的,咱们从这儿也看出来,宋朝对待文臣态度还确实挺好,像王庶指着高宗鼻子骂到这个份儿上,你不念父母之仇,不思宗庙之耻,都骂到这份儿上了也没事,而且宋高宗这个人从这里看,这个皇帝也很幽默,等金使来了之后,他让王庶去跟金使谈,他也有一个什么心思在里面呢,如果让秦桧去跟金使谈,秦桧肯定是唯唯诺诺,什么都答应,因为当时临安城大街巷都贴了标语,秦相公是奸细,你是金国间谍,当时宋朝人就说秦桧是完颜昌给放回来的,所以秦桧一回来,完颜昌不就提出跟宋议和吗?秦桧就把条件全答应了,看来你是金国间谍,金国人把人放回来,所以你什么都答应人家,秦相公是奸细,秦相公是细作,满临安城全是这种标语,因此高宗皇帝他不可能说对这种事完全充耳不闻,如果我要让秦桧跟金使谈判的话,恐怕就没有什么好谈的了,金使漫天要价,秦桧一口答应下来,那这事儿没得谈了,所以我让王庶去,指鼻子骂我,他连我都敢骂,他还能不骂金使吗?
让他去,金使漫天要价,王庶可以着地还钱,条件可以往下压一压,所以宋高宗想得挺好,赵鼎、秦桧、王庶仨人去跟金使在馆驿里谈判,赵鼎和秦桧是相国,赵鼎就是宰相,秦桧是参知政事,相当于副相,王庶枢密副使,地位最低,而且有的时候讲,杀敌秀才纸上兵,秀才杀敌,纸上谈兵,王庶真到了那种场合,他应该不是胆怯,他是跟看不起赌气还是怎么着,一言不发,就听秦桧跟金使一问一答,估计他是,我懒得理你们,我跟夷狄的使臣一问一答伤身份,你提的条件我什么都不想接受,你要我称臣我不干,你让我给岁币我不想给,我什么都不想接受,我跟你没得谈,不是说双方有一个交集,然后就是多少的问题,称臣咱别称了,称侄儿行吗?50万两匹多点,30万行吗?不是这概念,我根本就不想,不想跟你谈,所以王庶一言不发,就听秦桧跟金使一问一答,一问一答,最后这事就敲定了,金归还河南陕西之地,归还太上皇、显肃皇后的梓宫,然后宋向金称臣,跪受诏书,然后每年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