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之魂——鲁迅
是静态的停滞与沉默的表征。这种意识正是整个传统文化局限的反映,与整个国民心态中的心理价值结构互为因果。
产生阿Q精神的原因固然很多,但阿Q式的人格在中国民族性国民性中的确有着相当的比重,当这个事实被揭示出来之后,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反响。另外,鲁迅以严格的理性精神审视国民性格,以批判的眼光无情解剖自己的民族,为中国人建立健康的批判理性开辟了道路,把中国人从固步自封、夜郎自大的封闭性中解放出来。中国人不仅需要根治阿Q式的精神痼疾,更需要的是建构“批判——创造”相结合的理性结构,这是中国走向近代化、现代化的不可缺少的思想动力。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阿Q正传》的问世,一方面深深触及了国民的弱点,使一些人惶惶然,觉得阿Q就像自己一样;另一方面它又激发了人们反思自己,反思整个民族性格的历史发展、审视民族的现在并且展望民族性格未来走向的激情。
阿Q作为艺术形象将永远流传青史,《阿Q正传》也将因其艺术成就而载入不朽的时间史册;随着社会的发展,阿Q的精神应当而且必然会被埋葬。
鲁迅作品最具价值的在于其改造“民族灵魂”和中国社会的思想。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两大题材——农民(包括市镇平民)和知识分子题材的开拓者。他是中国几千年文学史上第一个真正写普通劳动人民的小说家;他全身心关注的不是这些下层民众所受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而是精神上所受的毒害,所表现的不是他们物质生活的困苦,而是精神的痛苦与病态,从而尖锐而深刻地提出“改造国民性”的主题。比如大家熟悉的作品,华家经济上的拮据仅用一床“满幅补钉的夹被”暗示了一下,正面展开的是他们一家及茶客们精神的愚昧。鲁迅认为,在封建社会长期统治下,吃人的统治阶级的思想已经渗透到民族意识与心理之中,成为历史的惰性力量,而且是多数力量,形成“不见血的虐杀”,他在更深刻的意义上否定支配大多数人思想与行动的统治阶级的伦理道德观念,这更能产生震撼麻木国民灵魂的力量。鲁迅对知识分子的了解更加深切,他笔下既有孔乙己等受科举毒害的酸腐文人,他们还属被吃掉的一类,也有假道学者这类吃人帮凶;但最重要的是现代知识分子,鲁迅在肯定他们的历史作用的同时,也着重揭示他们的精神痛苦和自身的精神危机,他们是时代的孤独者,这也是先觉者鲁迅内心矛盾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