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二节
    第一次和王朔见面是在八六年夏天的一个下午。

    他的小说我已经读了两篇,《浮出海面》和《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发出的赞叹也是:真他妈的孙子!

    这种用来表达敬仰的句子,是被我们这代人广泛使用的,但却无法写进教科书传给我们的后代。我的女儿对心爱事物的赞美,使用的句子是:哇噻,酷毙了。

    这样的两个句子放在一起比较的感觉是:“真他妈的孙子”尤如一个粘着泥土的心里美萝卜,擦一擦,咬上一口又脆又甜;而“哇噻,酷毙了”则更像日本料理橱窗里摆着的那种刷着清漆的假菜。

    像很多读者一样,我对王朔小说里的人物,以及这些人的生活和他们使用的语言都十分的熟悉。他笔下人物的嘴脸都酷似包括我在内的很多朝夕相处的同学和朋友。而这些日常的生活,和日常生活使用的语言,经王朔一番看似漫不经心地描述,竟变得如此生动,令人着迷。这种与时俱进的视野和观察生活的角度,对我日后的导演生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指导我拍摄贺岁片的纲领性文献。

    实在对不起,上面的句式是我从报纸、电视上学来的,并非我的创造,但我觉得用在这里十分的恰当。

    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休息间打开电视,几乎所有的频道都在异口同声地说着这样一些词汇:与时俱进、高屋建瓴、高瞻远瞩、纲领性文献。

    这样一些词汇在我的脑子里反复地涌动,呼之欲出,终于我为它们在王朔老师那里派上了用场。

    那天下午,王朔是按照郑晓龙给他的地址顺利摸到我这里来的。

    那时我住在位于长安街木樨地一段的三里河三区十四号楼,楼下就是地铁站的出口。因为地理位置的便捷,东去西来的朋友常会思想一闪念摸上楼来。我想王朔也是正好赶上没事顺道过来的。那时的他还没有像日后那样举足轻重。不写小说的时候也是四诲为家。

    当然还得说是郑晓龙的面子大。直到今天,王朔已很少在公开场合抛头露面,但只要是晓龙张喽的事情,朔爷还是会拨冗出席的。

    王朔来了。

    就模样来说,和我的预期大相径庭。平头,娃娃脸,皮肤白里透红,大面积白,小面积红,所有的五官都很饱满,肩膀很宽,穿着一件套头的短袖衫,一副和颜悦色的神情,冷不丁地却从他的眼神里闪过一丝的冷漠。我别形容了,大家对他都不陌生。你们现在见他什么样,那时他就什么样。一切姿色基本健在,只是没有那时细嫩了。

    王朔和晓龙嘻嘻哈哈打着岔,晓龙身为领导,但只要见到王朔必是嬉皮笑脸。

    直到今天,我也不知道他们俩正经说话是什么样子。当时晓龙和王朔说了些什么?

    王朔又和我说了些什么?时间久远我已经记不清了。只记得,一上来我就搂头盖脸地把王朔大肆吹捧了一番,把王朔的脸夸得红一阵白一阵,迫不得已只能以皮笑肉不笑响应。

    后来我才知道,在生人面前他是非常腼腆的。

    这一点很像同样是赫赫有名的王菲,都觉得他们俩特傲不爱搭理人,其实是他们生性怯场。现在有一些演员歌手也模仿他们,上台眼睛不看着观众,接受采访的出言不逊。但分寸不如他们把握的好,往往招致媒体一顿暴瓯。

    那天王朔说的一句话,至今记忆犹新。

    他说:我拿到身份证了,哥哥现在是有身份的人了。

    在此之前,他身上没有任何证件。每逢外出住店登记,往往费尽口舌仍不能证实自己的合法存在。现在好了,有身份证为凭,早出晚归从容不迫。

    王朔说:我天天盼着警察截道盘查,然后漫不经心不慌不忙亮出公民合法身份。

    当晚我们三人共进了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我把青春献给你简介 >我把青春献给你目录 > 第二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