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一节 庙堂之困
    各机构与所属人员在李庄古镇内安顿下来后,开始各行其是。史语所的日常工作由李方桂主持。未久,李方桂因史语所待遇微薄,入不敷出,索性辞职离开李庄到成都,进入以美钞作后盾的燕京大学任教,史语所代所长一职由董作宾出任。

    按照工作计划,史语所考古组人员开箱整理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李济指导人员整理殷墟出土的陶器;梁思永做侯家庄大墓出土资料研究。后来增加的四组吴定良等人整理殷墟出土的人头骨;凌纯声、芮逸夫等则筹划做少数民族风土人情的调查。一、二组人员继续研究自己的课业,各项工作逐渐步入正轨,李庄板栗坳(栗峰山庄)不时闪动着学者们忙碌的身影。当大家在这个新环境中渐渐适应并略感寂寞之时,有客人自远方而来。

    1941年6月27日,西南联合大学常委梅贻琦、总务长郑天挺、中文系主任罗常培,自四川泸州码头乘船,溯江而上,朝万里长江第一古镇——李庄进发。

    梅氏一行自5月中旬陆续从昆明飞到战时陪都重庆,在处理了一堆繁杂公务后,向国民政府教育部汇报并商谈解决叙永分校回迁事宜。

    叙永小城坐落在川江以南,位于泸州的正南方,属于川、黔、滇边境之地,素有“鸡鸣三省”之称。此处有永宁河通往长江,往南可入云、贵高原,与西边的南溪李庄虽有一段距离,但同属于川南地区,两地在各方面多有联系。中央研究院史语所、同济大学等机构从昆明迁李庄时,叙永是必经之地。史语所的石璋如在押运物资从昆明迁往李庄的途中,曾在叙永附近翻车于河中,晚年他对叙永及西南联大分校的情况曾有片断回忆:“叙永算是一个关口,也不算小地方,不过查得没有蓝田坝厉害……当时很多搬迁的机构来到叙永附近,像西南联大就把招考的新生搬到叙永上课,结果有很多在昆明考上的学生,千里迢迢来到叙永上课,但是在叙永上课的地方很小,是借用一间小庙来用。我们在叙永的时候,联大正准备教室的布置,尚未正式上课。”

    梅贻琦一行于6月9日由重庆到达叙永分校,因交通闭塞,地理位置偏僻,分校师生整日窝在破旧荒凉的野庙中上课,条件简陋,生活极端困苦,女生宿舍设在帝王宫,食堂设在城隍庙,更是多有不便。因是在小庙及周边安置课堂与宿舍,城内的电灯不能接通,晚上只有用一只小碗或小碟,灌上桐油或菜籽油,点燃灯芯照明。时间不长,埋头学习的学生眼毛、鼻孔已被熏得乌黑,倘不小心用手一抹,便成了戏曲中的黑脸包公。师生们整日伴着一堆黑乎乎的泥菩萨上课下课,文化生活几乎为零,不但青年学生难以忍受,即是随来的教授也觉得不好。梅贻琦等到来后,“助教多愿回昆,学生闻返昆讯皆大高兴”。对于战争局势的判断,叙水分校教授们的看法尽管有所不同,但又多倾向于“昆明敌所必取,而我方自亦必据守,但昆明如失则叙府(宜宾)继陷,而川南川东亦必不稳定矣。此种推测数月之后或能证明”。

    鉴于师生返昆心切和前途未卜的情形,梅贻琦等三人返回泸州后,于6月19日分别致信昆明西南联大主持日常事务的常委蒋梦麟、教务长潘光旦等人,谓“详告叙永分校诸君对于取消分校之意见,正反各列五条,末附本人意见……总之无论如何以早决定为宜。如叙校迁回,同仁及眷属旅费应酌予增加”。

    蒋梦麟等接信后,同意叙永回迁昆明,并上报教育部,着手筹措旅费等事宜。梅贻琦一行得知蒋的意见,颇感欣慰,表示在四川多待些时日,自泸州溯江而上,对抗战期间迁往乐山、成都的学术、教育机构作一番考察。

    因泸州方面一时无船上行,梅贻琦等人只好坐地苦等,9天之后,总算于6月27日登上长丰轮,一路颠簸动荡来到李庄。此行的目的除了看望迁往该地的老朋友,还有一项任务必须完成,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南渡北归1:南渡简介 >南渡北归1:南渡目录 > 第一节 庙堂之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