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7节 《时与潮》杂志与辩论赛
的时刻说,“可真不容易啊,但是……”引领我进入深一层思索,虽然当时有悻悻然之感,但我一生处逆境时,多能在不服气之后,静静检讨,实得之于父亲的这种开导。

    《时与潮》的业绩蒸蒸日上,除了政论半月刊,后来又增加《时与潮副刊》 (月刊,介绍生活、医药、社会等各方面新知)以及《文艺双月刊》,创刊后销路也很好。同时,又获美国驻华大使出面将《读者文摘》 (Reader'SDigeSt)中文版授权给《时与潮》出版,当然也广受欢迎。

    另外,编辑部以特约和兼任方式聘请文学界、学术界著名作者中译许多英、美、法文著作,如:以分析现势及历史为主的《法国的悲剧》、《巴黎地下二妇女》、《罗斯福传》、《拉丁美洲内幕》、《世界战中的印度》等数十种专书,风行一时。纯文学作品中,最畅销的是《高于一切》 (this AbOVe All),描写英国一位护士和军人的战争生死恋。故事动人。畅销到几乎人手一册。这本书还在翻译时,我已先睹为快。我经常去编辑部凑热闹,当他们休息时,会把原文书借我看,由于只有一本,还是从印度经“驼峰”运来的,万分珍贵,我像秃鹰一样趁他们工作的空隙抢读,有几个晚上我把书带回家,第二天清早赶快去还,因为人家要工作。

    除了出版,父亲于一九四一年初春在沙坪坝大街上最好地点祖屋设立“时与潮书店”,宽敞明亮。除了陈列自己出版的书刊,也齐备古典作品及战时能搜集到的各种书刊。因为不以营利为目的,所以欢迎学生翻阅,有的书甚至翻破再补。战时,许多学生无钱买书,坦然地去“时与潮书店”一本本翻阅,吸收知识。有些人说,那真是一座最“跟得上时势”的图书馆;也有人(如赵淑敏)回忆,说那是她的启蒙学校。

    每周我由南开回家的路上必去“时与潮书店”还书,回校时再去借取新书。只要是能读的书,我很少遗漏。国共合作那几年,有不少俄文中译作品。除了屠格涅失和托尔斯泰令我敬读膜拜之外,记忆深刻的还有高尔基的,另一本《露西亚之恋》,只记得书名很吸引我,内容、作者则忘了。当时左倾文坛捧得最厉害的一本书,奥斯特洛夫斯基(NikOlaiA.OStrOVSky)着,是一九一七年俄国革命一个工人的自述,那种强烈鲜明的政治意识是当时的我读不懂的。二00二年左右,我突然在台北书市看到这本书,如遇旧友,捧回再读。六十年前我所不懂的共产党政治狂热将我们赶出大陆,而他们自己也在各种大同小异的狂热中自相残杀多年,大跃进、文化大革命……,回首前尘,真感百年世事不胜悲。我基本反共之心大约早已有理性根源,那一类的书确实成为我判断的基础。

    有“时与潮书店”这样又大又新的书库,我读遍西方名著的中译本。当年敢译书出版的,多数是中文根柢深厚又研究西方文学的文学、教育界人士。在电视出现前的岁月,出版界没有生存的威胁,彼此竞争亦不大,出书是唯一能出头露面的方式,可以建立真正的社会地位。出版界的编辑者都有相当高的眼界与权威,不屑仅以销路为考虑。但是那时的白话文比较拘谨,不似今日的轻松流畅。

    战时因为纸张质量不好、印刷困难,有一些真正令我感动的书,多翻几次就出现磨痕。高中毕业后等联考发榜那段时间,我买了当年最好的嘉乐纸笔记,恭谨地抄了一本纪德(Andre gide。1869-1951)《田园交响曲》和何其芳、卡之琳、李广田的诗合集《汉园集》,至今珍存。字迹因墨水不好已渐模糊。简帧办的大雁出版社在一九八九年春季出版了仿古典线装本的何其芳《画梦录》,我也是以重逢老友之心珍藏的。

    在我成长的关键岁月里,《时与潮》带给我的影响极为深远:既奠定我一生追求知识的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巨流河简介 >巨流河目录 > 第7节 《时与潮》杂志与辩论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