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编者话 韩寒三思(刘如溪)
记得张爱玲在什么地方说过这样一句话:“出名要趁早啊。”像我这样出生于六十年代中期的人,赶上了思想解放的潮流,自信不会太保守,但,成名成家的思想还是不敢张扬出来,并且随着年岁的增长,就越发谨慎了;反正做事情要紧,浪得虚名又有何用?况且你的那个名,也只是对你自己有用,别人谁还能指望它来吃饭呢?但比我们更年轻的一代可就不这样想了,要出名,要趁早!我不是说韩寒就有这样的想法,有这样的想法也正常。但韩寒的事,不知为什么就让我想到了张爱玲的这句名言。
韩寒写过几篇被人称道的作文,本来也是平常的事,问题就在于他别的科目不好,遇了红灯,留了级。从感情上讲,我是同情韩寒的遭遇的;从理智上讲,我是不赞成韩寒的做法的。如果韩寒各门功课都优秀,或者作文写得好,其他功课也不太差,我想社会上也许就不会有许多赞叹声了。对韩寒的赞扬是伴随着对现行应试教育的不满而发出来的,无辜的韩寒被裹挟在这股浑水里,也被搅得晕头转向了。应试教育有许多不足,有识者纷纷指出来,这是一件好事,但把韩寒作为攻击应试教育的长矛或大刀.把自我感觉较好却还不成熟的少年塑造成反潮流的英雄,可就让人多少有些不安了。所以我觉得有必要指出这一点,希望韩寒能够清醒头脑,不要被那些满怀善意的大人们给捧杀了。大家还记得鲁迅先生的《立论》吧,一家人家生了一个男孩,满月了抱出来给人看,说孩子将来要发财的,得到感谢;说做官的,收回恭维;说将来要死的,大家合力痛打;什么都看透的,只好哈哈哈了。韩寒很聪明,不过,聪明人也会犯糊涂,有时不太能分得清哪些是净言,哪些是噪音。
也难为一个17岁的少年!看看那些年龄不小、阅世精深的大人吧,总是说些离谱的话,我真想揍他们一顿。在《新民晚报》的讨论中,有一篇《不要漏掉钱钟书》的文章,开盘就说:“钱钟书以数学零分而录取清华园,终成世界级的大学者……”这是什么逻辑呢?清华大学是因为钱钟书数学零分才录取他的吗?钱钟书是因为数学零分才成为大学者,还是因为学术上的造诣?数学零分不是成为大学者的前提。钱钟书如果数学不是零分是不是就不能成为大学者了?要是那样的话,怎么解释学医出身的鲁迅、郭沫若,学经济学的郁达夫呢?他们后来没有获诺贝尔奖什么的,是不是当年数学没有得零分的缘故呢?大文学家鲁迅不是说过学文科的也应看看理科的书嘛,何况还没分科、理应全面发展的中学生呢?中学时代门门功课优秀,也不是什么全才,仅仅靠中学课本里那点知识,可以解决多少大问题呢?所以偏科只能说是缺陷,并不能说明其他。即便我们的朋友韩寒将来比钱钟书还钱钟书,你能说他有这一天是因为当年他在松江二中时数理化三门课加在一起还不及格的结果吗?可别漏掉了钱钟书,但谁可以保证这孩子将来就是钱钟书,如果他是方仲永呢?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啊。这样的例子在古在今还少吗?早慧不等于成大材.何况这早慧又表现得是不均衡的发展呢。
还拿钱钟书为例,钱钟书所处的时代,大家都是不太学数学的,何况他父亲是几个大学的中国文学教授,希望他子承父业,将来也搞中国古典文学呢。钟书和堂弟钟韩小时候是一起读书的,钟韩就是因为时代的变化,到了初二开始自学数学的。钱钟韩后来成了我国著名的热工自动化专家,如今到了米寿,还热衷哥德巴赫猜想呢。如果钱钟书生活在今天的学校里,是韩寒的同学,他能不学数学吗?你还会相信他能以数学零分的“好成绩”进人清华园吗?科学发展到今天,人类已渐渐进人数字化生存的时代,科学技术受到人们更多的青睐,你再说数学学到初中就可以了,是不是有点只看自己的肚脐眼,不看万里河山呢?人们总喜欢渲染名人的逸闻趣事,豆棚闲话说说也无妨,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