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密伦娜
1919年底,卡夫卡第二次从什累申返回布拉格后不久,即被公司提升为quot;公司书记员quot;,成为公司运转中较为重要的中层职员。这一位置使他更多地卷入了公司日常工作,而他的人格也在此中展示出丰富的侧面。后来,他与公司一位颇有气质和教养的中上层职员之子古斯塔夫·雅努施交上了忘年朋友。卡夫卡去世后,雅努施写成重要的回忆录《卡夫卡对我说》,在其中记叙了卡夫卡生活、工作、思想中种种鲜为人知的事迹。
由于公司批准了病假,卡夫卡于1920年4月初去米兰,在那里休养了3个月。一到米兰,他就又给密伦娜写了一封短信,并在其中暗示,他希望密伦娜从维也纳赶到米兰来。不久又再去一信,并终于收到对方的回信。两人的通信渐渐频繁起来。而且,卡夫卡的署名很快也就像在与菲莉斯的通信中一样,变得越来越简单,quot;现在我连名字都丢了,它越来越短,只成了:你的quot;。但是,这一次却与那一次完全不同了。
密伦娜·耶申斯卡,老布拉格人,出生于一个古老的捷克爱国者家庭。17世纪,家族中一位祖先因反对哈布斯堡王室对捷克民族的统治和奴役而被处极刑。由于这位祖先,密伦娜家族的祖姓用拉丁文镌刻在布拉格旧市政大楼巨大的青铜牌上。而密伦娜自己有时也很像16、17世纪的中欧贵族妇女,精神饱满,神采飞扬;炽热的情感要求quot;几乎贯穿了她的整个青春时期quot;;quot;在需要她作出决断时,她充满了激情,敢作敢为,冷酷,聪颖;在需要激情时,她会不加思索,采取一切手段献出激情。……作为朋友,她有着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友情,有着无穷无尽的帮助人的办法,……她对朋友也有没完没了的要求……作为情人,她也是如此。quot;青年时代的密伦娜挥霍无度,quot;她挥霍的范围简直难以令人置信,她自己的生活、钱财和情感都包括在内。在她看来,她自己的情感和别人的情感是一种必要的资本,这些必要的资本是供她自由支配的。quot;不难想象,对于这样一位女性,爱情是唯一真正伟大的生活。quot;她从不害臊、从不腼腆;她从来认为,强烈地感受到别人对自己的爱慕,这决不是一件令人羞愧的事情;她认为,爱情是一件清白无辜、理所当然的事情。quot;后来,密伦娜积极参加共产主义运动,并成为反法西斯主义斗争中活跃的战士,特别是用她出色的文笔参加战斗。她的众多男朋友中包括著名的捷克共产主义爱国者、作者伏契克这样的人物。1940年,密伦娜被捕并被关进纳粹德国的集中营,即便在那里,她的魅力也是难友们重要的精神源泉之一。1944年5月17日,密伦娜在距集中营解放不到一个月的时候因病死去。
然而,这样一位热烈而奔放的女性,其生活却也另有复杂的一面。她13岁就失去母亲。父亲是一位著名的外科医生,布拉格捷克大学的教授,激进的捷克民族主义者。跟卡夫卡的父亲类似,他在家庭中也是一位专制粗暴的暴君。他对密伦娜极少关心,而密伦娜也像卡夫卡对他父亲一样,充满了爱恨交织的复杂感情。祖先的热血和父母之爱的缺失,使得密伦娜中学毕业后便成为新潮的自由解放女性,跟女友一道在坟场散步,身着外衣泅渡,阅读汉姆生或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混迹于画家、文学家、歌唱家之间,并从中尝到初恋的甜头;继而又学习医学、音乐等,浪漫不羁,不一而足。在此过程中,她结识了杰出的笔杆子和情场得意的犹太作家埃伦斯特·波拉克。当密伦娜准备同这位犹太人结婚时,却遭到身为激进捷克民族主义者的父亲断然反对,并把她送进精神病院进行医疗监护。密伦娜于1918年重获自由后,仍然选择了波拉克,并一道私奔到维也纳,父亲则与她断绝了一切关系。可密伦娜婚后却并不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