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黑匣子里的幽灵
    让-弗朗索瓦——通过考察佛教心理学,以及它与西方心理学、尤其是十九世纪以后发展起来的西方心理学的关系,我们被引导来考察意识和肉体的关系。这是古老的问题:人是不是一个复合体(compose),即笛卡尔曾谈论过的著名的“人类复合体”(compose humain),也就是说,他是不是由一个安放在一个肉体的内部的精神构成的?或者说,这种与其物质外壳分离的心理现象,就像所有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和一部分现代的神经生理学所断定的那样,其实只是一种幻象?

    马蒂厄——在二十年代和六十年代之间,心理学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这种思想的主导,即要研究精神的功能,就必须观察外部的表现并且尤其不要注意精神自身。人们说,精神不能够客观地认识自己。这明显地排除了所有的静观接近。被研究的只是心理事变的外在表现,这种态度一上来即排斥了所有那些不引起行为的心理事变。况且,绝大多数的实验又是在动物身上进行的。这种接近逐渐被各种认识科学(sciences cognitives)(神经科学、认知心理学、语言学、人为知识等)所取代。不论是在与认识活动接收外部世界信息(感知、交流、运动)的方式的关系上,还是在与认识活动独立自主(梦、回忆、心理图像、语言发展等)的方式的关系上,认知科学都给予心理状况以更为重要的地位。但就是今天,内省(introspection),即精神对于自身的注视,似乎并没有被看作是一种有效研究的方法。因为,人们一时还不能将内省的结果转化为可从物理方面觉察的现象。

    但是,大多数的神经生物学者终于认为人完全能够摆脱“黑匣子中的幽灵”,即意识的概念本身,或被视为一种与大脑系统相分开的因素的精神的概念本身。根据他们的意见,神经细胞网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在这里产生的化学反应和电现象足以解释我们所称的思想这样一种东西。精神的概念本身,甚至是非物质的意识的概念本身,于是乎变得完全过时了。最好的典范就是分散于大脑各个不同区域的复杂的神经元网。也许我们能称这种态度为“还原论的”(reductioniste)态度,因为它将意识恢复为一些化学反应和一种生物学结构。

    让-弗朗索瓦——实际上,这种争论在西方要更为古老。如果我们回想十九世纪末,一个关于行为的学派就已经占了上风,行为学派(ecole bee),或者说是从事人们在那个时代所称的心理物理学(psycho-physique),并且主张意识不过是一种副现象(epiphenomene),是附加在神经脑系统上的一种微光的那个学派。在这种观念中,人类存在者实际上是众多物理一化学反应和生物学反应的综合体。意识乃是这些过程的一种反映,但又对它们事实上并无任何影响。亨利·帕格森这位杰出的哲学家反对的正是这个在十九世纪最后三分之一时间里一直统治着心理学的学派。在他所有的著作中,尤其是在他的第一本书,即他发表于一八八九年的博士论文《论意识的直接材料》中,以及后来在一九○○年发表的、他为这一问题而写的最重要最充实的书《物质与回忆》中,柏格森意在证明,意识只是一组神经生理学过程的反映,乃是错误的。意识具有一种不能被还原为这些过程的实在性。

    这一争论在十八世纪就已经存在。一些作者,如名为《人是机器》的那本书的作者拉·梅特里,即发展了这一论题,根据这个论题,人不过是一组机能。十八世纪的另一些唯物主义者,如爱尔维修(在他的《论精神》一书中)、霍尔巴赫或狄德罗,都试图证明这一个论题。而在西方的背景下,这又是一个源自笛卡尔学说的相当古老的争论。笛卡尔认为,人的肉体,作为生物学上而言的人的肉体,并不存在。这是以广延(ete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和尚与哲学家简介 >和尚与哲学家目录 > 黑匣子里的幽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