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四辑 黑色阅读(7)
,游刃有余。他的电影、音乐创作与小说创作之间互相影响、水乳交融。

    昆德拉的小说常常“离题”。他更重视“主题”,而不是“故步”,这与有着悠久的“讲故化’传统的中国小说迥然不同。因此,阅读昆德拉,中国读者起初都会经历一次“期待视野”严重受挫的过程。怎么故壮刚讲了一半,主人公刚刚出场,又笔锋一转,从容不迫地讲起另一个人物的故事来?其实,这种表面的松散,却是骨子里的致密。昆德拉认为,什么地方小说放弃了它的主题并满足于讲述故事,它就在什么地方变得平淡。反之,一个主题却可以在故大之外独自得到发展。所以,离题并不削弱小说的结构秩序,而是使其更为强有力。

    由于昆德拉深味音乐与电影两种艺术形式的精髓,所以他将防思妥耶夫斯基开创的“复调小说”推展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阳氏对音乐的研究远不如昆德拉深入,而陀氏的时代,电影还没有产生。昆德拉用写乐章的方式写小说,例如的七章,分别是:中速、小快板、快板、极快、中速、柔板、急板,构思一部小说跟谱写一曲乐章、拍摄一部电影一样,“就是把不同的情感空间并列在一起。”

    小说技巧,并非许多中国当代作家所理解的那样,仅仅是技巧。高超的技巧,是以深厚的人文底蕴和美学修养为底子的,而这正是中国作家所缺乏、也最难于弥补的。他们在编故书的本领上,可能比昆德拉高明;但在整合艺术与思想时,则显得力不从心。他们只能入乎其内,而不能出乎其外,他们的小说至多也就是“故事”而已。昆德拉却把主题隐藏在高妙的技巧之中,是关于“媚俗”的主题,是关于“历史”的主题,而则是关于“速度”的主题,像万花筒一样令人眼花缭乱。

    理解80年代中国的思想和文化,昆德拉是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能对异国他乡产生如许的影响力,充分说明了昆德拉的价值。

    的确,小说如世人,正如面包一样不可或缺。

    ——与克林顿对话的北大学生

    1998年6月29日上午,美国总统克林顿来到刚刚结束百年校庆的北京大学。

    克林顿首先在北大办公楼礼堂发表长篇演讲。演讲以后,有七名北大学生对克林顿总统提问。早在6月25日,北大副校长迟惠生先生就对中外新闻界说,北大将采用抽签的办法决定参加聆听克林顿总统讲演的学生名单。然而,许多北大学生并没有获得参加抽签的机会,他们纷纷表示根本就不知入场券分配的内情。

    据1998年8月号的《华声》月刊报道说,四百多张“珍贵”的学生入场券,以三种方式发放下去:一是直接进入班级,由学生民主抽签,运气好的自然“登堂有门”;二是流入学生团体,由平时就喜好参加此类活动的积极分子获得;三是系里支配,主要“照顾”对象是那些口才好、思维敏捷的“优秀学生”。通过第一种途径分发的票数量最少。后来,进人礼堂的学生大部分是学生党员、学生干部和ā有向这两方面发展的“积极分子”。这些学生能够代表北大吗?尤其是那七名学生所提的问题,真的就是北大学生的水准吗?当时在会场外面,就有一家香港电视台采访场外的北大学生。有几名学生就很不客气地说:“他们不配!真正的北大人不在里面。”里面与外面形成了一个很有趣的分野。那天北大学生所提的问题,大多数确实非常尖锐,有的甚至有挑衅的味道。事实上,北大校方在提问还没有开始之前,就已经暗示学生:要注意友好气氛,毕竟克林顿是十年来第一位访问中国和访问北大的美国总统。但是,提问的学生依然要表示他们的勇敢和爱国,他们的“勇敢”使整个提问过程充满了火药味。他们的情绪普遍都激动,仿佛美国是中国的头号敌人似的,仿佛被压迫已久的人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个出气筒。克林顿在会后坦率地表示,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火与冰简介 >火与冰目录 > 第四辑 黑色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