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五部分:文学革命 1917-1922为无名青年立传作序
最大。

    对俞平伯,则肯定他“最长于描写”,却也不满于他“偏喜欢说理”的毛病,以致“越说越不明白,反叫他的好诗被他的哲理埋没了”。这具体而诚恳的评论,对青年人是很有益处,很有帮助的。

    胡适为青年人的书写序,是从汪静之的诗集《蕙的风》开始的。

    汪静之,是绩溪余村人。余村与上庄,只隔一条小小的常溪河,相距仅数百步,鸡犬之声相闻。他与胡适不仅是同乡,且是邻里。1920年秋天,汪静之转学到杭州的浙江第一师范读书,受“五四”新文化的熏陶,为文学革命所激荡,开始写作白话新诗。当时胡适已是新文化的名人,又是新诗的始作俑者。年仅十七八岁的汪静之,对这位大名鼎鼎的同乡,自然十分崇拜。那时的许多青少年诗人,都仿效“胡适之体”,汪氏也不例外。他初学作诗,甚至还模仿胡适早年的某些诗歌的口吻。例如1920年写的《怎敢爱伊》云:

    我本很爱伊,——

    十二分爱伊。

    我心里虽爱伊,面上却不敢爱伊。

    我倘若爱了伊,怎样安置伊?

    他不许我爱伊,我怎敢爱伊?⑥不仅内容的浅露,而且文字的缴绕上,都可见《尝试集》的明显痕迹。

    1921年7月,胡适应高梦旦的邀请,到上海商务印书馆考察,代筹改良的计划。住在同乡余村人汪惕予先生在上海建造的“余村花园”。刚搬进去的那一天,汪静之等几个绩溪少年人,便来拜访胡适。⑦从此,胡适便认识了汪静之,并把他看作“我的少年朋友”了。

    第五部分:文学革命 1917-1922为无名青年立传作序(2)

    这年秋天,汪静之与潘漠华、冯雪峰等20多人,组成“晨光社”,课余进行文学创作。第二年4月初,他们又与从上海专程赶来的应修人,同游西子湖。四位诗友,在“白堤上散步,桃树下写诗,雷峰塔旁吟诗,诗文唱和,快乐无穷”,结成了“湖畔诗社”。从此,四个年轻人,“真正专心致志做情诗”,自成一个流派。而他们又很幸运,得到了当代文坛上许多知名作家的爱护和支持。朱自清、叶圣陶、刘延陵等浙一师的老师,当他们的顾问;鲁迅、胡适、周作人等,都为他们看稿,指导和支持这些年轻人的创作。因而“湖畔”在当时的中国诗坛上,也就颇有成绩,颇有影响。

    汪静之在上海拜访胡适后不久,便把他的诗稿集成一本,取名《蕙的风》,寄给了胡适;以后随时做的诗,也都陆续寄去。后来,《蕙的风》居然要出版了。朱自清、刘延陵都写了序;胡适也写了,是三序中最长的一篇。⑧他对这位“少年朋友”的诗,作了非常热情中肯的批评和鼓励。他说:

    我读静之的诗,常常有一个感想:我觉得他的诗在解放一方面比我们做过旧诗的人更彻底的多。当我们在五六年前提倡做新诗时,我们的“新诗”实在还不曾做到“解放”两个字,……直到最近一两年内,又有一班少年诗人出来;他们受的旧诗词的影响更薄弱了,故他们的解放也更彻底。静之就是这些少年诗人之中的最有希望一个。他的诗有时未免有些稚气,然而稚气究竟远胜于暮气;他的诗有时未免太露,然而太露究竟远胜于晦涩。况且稚气总是充满着一种新鲜风味,往往有我们自命“老气”的人万想不到的新鲜风味。

    如此热情的鼓励,亲切的体谅和关怀,对青年人的成长该是多么有益!

    《蕙的风》对旧礼教、旧道德的抨击是异常猛烈的,胡适估计到也许有人会“觉得静之的情诗有不道德的嫌疑”,用旧道德来责备青年人“不应该做这种呻吟宛转的情诗”。因此,他预先警告人们,不要“戴上了旧眼镜来看新诗”,“不要让脑中的成见埋没了这本小册子”!他以新诗最先尝试者的身份,呼吁社会给这些少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胡适传简介 >胡适传目录 > 第五部分:文学革命 1917-1922为无名青年立传作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