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片王朔
大片王朔
冯唐
拉着箱子走过机场书报亭,瞥到2007年第四期的三联生活周刊,王朔好大一张脸,侧仰望虚空,占了封面的四分之三,视线躲都躲不过。三联生活周刊是本鸡贼杂志,从五块一本到八块,从半月刊到周刊,脚步扎实地圈眼球圈钱。但是,它和《财经》是国内少有的精耕细作的两本北京杂志,“炮制虽烦必不敢省人工,品位虽贵必不敢减物力”,勉强在同仁堂的祖训面前脸不红。三联生活周刊的封面故事尤其不取巧,听常主刀的人说,写起来残人,和写长篇小说一样,治疗精神病,导致阳痿。王朔同样也是著名品牌,比三联生活周刊的品牌创建得还早。建国之后,文革之后,王朔和王小波两个人平衡南方余华、苏童、格非的阴湿文字,和美女下半身写作、韩寒郭敬明大卖构成过去二十年来三大社会文化现象,和赵本山、郭德纲构成过去二十年来三大民间艺术家。就个人而言,我认为王朔有气质,华文出版社出的四本《王朔文集》,我读完了前两本,第三本读不下去,第四本是垃圾。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的,我读完了上中两册,下册读不下去,说不好是不是垃圾。三十岁之后,陌生人最常问我的三个问题,第一个,为什么念到博士之后不做妇科了?第二个,你的工作单位麦肯锡和麦当劳什么关系?第三个,你写的东西和王朔和王小波有什么关系?我的标准答案是,第一,我不再热爱妇女了。第二,麦肯锡和麦当劳都是源于美国的公司。第三,我和王朔和王小波都在北京长大,都用北方汉语码字。
理由足够了,掏钱买杂志,花时间,看。
连图带文字,二十二页,飞机上一小时看完,脑子里浮现出关于王朔的三个关键词:名利、转身、精明。
名利乱神。有气质的人,点正,一脚踩上块西瓜皮,很快辉煌。长坂坡的赵云,挑滑车的高宠,青年王朔一年写了上百万字之后,发现一个字可以挣十块钱了,一个剧本可以卖一百万了,在整个文学界、影视界、乃至文化界可以入朝不趋、奏事不名、片儿鞋菜刀上殿了,不知道个人能力的上限在哪儿了,于是说不留神写个,于是除了垃圾影视剧本之外,好久看不到他写的东西了。还好没说不留神写个《史记》,否则三联生活周刊封面上的特写就更没胡子了。
转身困难。写小说是个“喷”的脑力和体力劳动。写小说的人,如果为了自己的精神健康,百分之一百该写,如果为了记录不能被其他方式记录的人类经验,百分之九十九的人不该写。这百分之一该写的人当中,百分之九十左右的人,就三到五毫升的刻骨铭心、三到五毫升的销魂断肠、三到五毫升的脑浆童尿,喷一、二本书、三五十万字,刚好。曹禺、钱钟书、沈从文、克鲁亚克、芥川龙之介都是例子。之后,转身,可以象曹禺那样守节缄口,可以象钱钟书那样做《管锥编》之类琐细缜密的学问,可以象沈从文那样把对妇女的热爱喷到对古代服饰的研究上,可以象克鲁亚克那样饮酒磕药,可以象芥川龙之介那样了断。另外中气足的百分之十,要充分了解自己,要顺应自己的气质,这和立功立德读书游走磕药打架喝酒泡女明星去云南西藏听古典音乐练瑜伽背《金刚经》信邪教都没关系。气质偏阳的,比如亨利米勒、菲利浦罗斯、海明威、王小波,就应该举杯邀明月,死守烂打一个“我”。气质偏阴的,比如劳伦斯、纳巴科夫、库尔特冯尼格,就该用小人之心小人之眼,臆想意淫一下“非我”。内心里,我一直期望看到好的汉语的有禅味的小说,本来寄希望于阿城,但是原计划写八王的阿城写了三王之后,或许是名利害人,也去写剧本了,或许是“言语里断”,决定杀死文字,反正不写小说了。到现在,还是最靠谱,还是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千纸鹤》、更接近。王朔是个气质偏阳的人,这次转身,听吆喝,仿佛是要探讨时间,涉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