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窟与塔的韵律
原本就是释迦牟尼佛,你们看,他旁边立的这二位,一位是文殊,另一位便是普贤,肯定是释迦牟尼的面部被风化掉了,后来让人补上去的,移花接木,用道家的天尊取代了佛祖。quot;
梁思成凑近看了看说:quot;这肯定是清末补上去的,门户之争何至于此!quot;
林徽因却被这座大洞窟的艺术建构迷住了,这座洞窟完全利用天然石洞修凿而成,窟平面近似马蹄形,主佛两壁是排列有序的开凿的佛龛,在两个佛龛之间及上方又加凿无数小龛,佛像近千座,整个窟内壁面琳琅满目,富丽堂皇。
林徽因看得入了迷,她把画板架在膝盖上,入神地临摹着,不停地说:quot;太美了,真是奇迹。quot;
刘敦桢笑问:quot;徽因,又写诗了?quot;
林徽因说:quot;这首诗1500多年以前就写在这里了。石头的诗篇是不会风化的。quot;
陈明达和赵正之拍手叫道:quot;这才是最好的诗呢!quot;
林徽因兀自指着雕像让大家看:quot;你们来看一下,这就叫秀骨清像、quot;褒衣博带,这和南朝的画风太接近了,老夫子,你来看一看,这衣纹,这线条,像不像顾恺之的画?quot;
刘敦桢凑过来仔细看了看说:quot;嗯,是有《洛神赋图》的韵味,徽因,你真是好眼力,其实顾恺之不但画画得好,他更善长雕塑佛像,可惜这一点不为世人所知。他雕塑的佛像很多像他的朋友戴逵的手法,面容清癯,两肩削窄,是真正的秀骨清像,这也是被东晋、南朝共同体认的艺术风格。南朝的贵族,平日讲究漂亮的容貌,涂脂抹粉,穿着宽大的衣服,结着宽带子,戴着高帽子,出则乘车,人则扶侍,整天饮酒赋诗,吃药学仙,挥麈谈玄,坐而论道,装出一副神仙的样子,肤柔骨脆,不堪行步,这种流风相仿相习,便成了秀骨清像一派风格的社会基础。quot;
林徽因笑道:quot;大家听好,老夫子又给我们上课了。quot;
刘敦桢忙抱拳拱手,连称:quot;惭愧!惭愧!quot;
林徽因说:quot;别忙着打拱,接着讲,挺好的。quot;
刘敦桢笑道:quot;要讲雕塑风格,可就轮到徽因你给我们上课了。quot;
林徽因说:quot;上课倒不敢,不过有些想法还要跟老夫子探讨。我觉得龙门石窟造像所体现出的这种艺术风格,和北魏孝文帝所推行的汉化改革的政治主张有关,北魏迁都洛阳后,中原汉族褒衣博带式服饰,风行北方,南朝的思想和艺术传入北方,给佛教艺术的发展造成了新的条件,你看这些佛像所表现的秀骨清像式的瘦削形体,衣带宽大的褒衣博带式的服饰,雍容安祥,表情温和,潇洒飘逸,完全代替了北魏前期面相丰圆、肢体肥壮、神态温静的风格,这种造像艺术风格和服饰的变化,显然是孝文帝实行汉化政策、借鉴东晋南朝和中原汉文化的结果。quot;
刘敦桢击掌赞叹:quot;精彩!精彩!北魏造像艺术的后期变革,算让你讲活了,因为有对云冈石窟的研究,你才有这样精辟的见解,这次考察回去,你一定要好好写篇论文。quot;
听林徽因这么一说,大家再看石窟里的造像,果真风格朗然,不仅佛像体态扁平修长,面像清癯秀美,眉目疏朗,颏尖唇薄,脖胫细长,两肩削窄,就连那壁上浮雕的飞天,也一样是修长飘逸,上著短襦,长裙曳地,窈窕轻倩之姿,洋溢于形象之外,quot;褒衣博带quot;和quot;秀骨清像quot;的风格,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梁思成和陈明达的照相机不停地闪动着快门,大家的本子上密密麻麻记满了考察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