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饮茶篇-2
制成的竹筒香茶既有茶叶的醇厚茶香,又有浓郁的甜竹清香;又一制法是将一级晒青春尖毛茶0.25公斤,放入小饭甑里,甑子底层堆放厚度6~7厘米浸透了的糯米,甑心垫一块纱布,上放毛茶,约蒸15分钟,待茶叶软化62中国茶经充分吸收糯米香气后倒出,立即装入准备好的竹筒内。这种方法制成的竹筒香茶,三香齐备,既有茶香,又有甜竹的清香和糯米香。竹筒的筒口直径为5~6厘米,长22~25厘米,边装边用小棍筑紧,然后用甜竹叶或草纸堵住筒口,放在离炭火高约40厘米的烘茶架上,以文火慢慢烘烤,约5分钟翻动竹筒一次,待竹筒由青绿色变为焦黄色,筒内茶叶全部烤干时,剖开竹筒,即成竹筒香茶。

    竹筒香茶外形为竹筒状的深褐色圆柱,具有芽叶肥嫩,白毫特多,汤色黄绿,清澈明亮,香气馥郁,滋味鲜爽回甘的特点。只要取少许茶叶用开水冲泡5分钟,即可饮用。

    傣族和拉祜族在田间劳动或进原始森林打猎时,常常带上制好的竹筒香茶。在休息时,他们砍上一节甜竹,上部削尖,灌入泉水在火上烧开,然后放入竹筒香茶再烧5分钟,待竹筒稍变凉后慢慢品饮。如此边吃野餐,边饮竹筒香茶,别有一番情趣。饮用竹筒香茶,既解渴,又解乏,令人浑身舒畅。

    竹筒香茶耐贮藏。将制好的竹筒香茶用牛皮纸包好,摆在干燥处贮藏,品质常年不变。

    (苏芳华)

    (八)纳西族的盐巴茶与“龙虎斗”

    纳西族有23.6万人,主要聚居在滇西北的丽江纳西族自治县以及宁蒗、永胜、维西、中甸、德钦等地。此外四川省盐源、木里等县也有少量分布。纳西族主要生活在云南省72的高山峡谷地区,海拔多在两千公尺以上。由于海拔高,气候干燥,主食杂粮,缺少蔬菜,茶叶早已成为他们必不可少的生活资料。普遍反映,一天不喝茶就头昏脑胀,四肢无力,影响出工,严重的甚至起不了床,害“茶病”。

    冲盐巴茶是纳西族较为普遍的饮茶方法。居住在这里的傈僳族、汉族、普米族、苗族、怒族等民族也常饮盐巴茶。其制法是先将特制的、容量约200~400毫升的小瓦罐洗净后放在火塘上烤烫,抓一把青毛茶(约5克)或掰一块饼茶放入罐内烤香,再将火塘旁茶壶里的开水冲入瓦罐,罐内茶水即沸腾起来,冲出泡沫。有的地方将第一道茶汁倒掉,因为不太干净。第二次再向瓦罐中冲入开水至满,待沸腾停止后,将一块盐巴放在罐内茶水中,再用筷子搅拌三五圈,将茶汁倒入茶盅,一般只倒至茶盅的一半,再加入开水冲淡,就可饮用。边饮边煨,一直到瓦罐中的茶味消失为止。这种茶汤色橙黄,既有强烈的茶味,又有咸味,喝起来特别解除疲劳。一般每烤一次可以冲饮三四道。由于地处高寒地带,蔬菜缺少,故常以喝茶代替蔬菜。现在,这里的民族有的已发展到全家每人一个茶罐,“包谷(玉米)粑粑盐巴茶,老婆孩子一火塘”。茶叶已成为他们不可缺少的生活必需品,每日必饮三次茶,清早起来喝一次,一边吃包谷粑粑或在火塘里煨熟的麦面粑粑,吃饱喝足后,再去劳动。中午和晚上劳动回来后又喝一次茶。“早茶一盅,一天威风;午茶一盅,劳动轻松;晚茶一盅,提神去痛;一日三盅,雷打不动。”已成为纳西族的饮茶谚语。当到这些民族家中去作客时,他们会立即搬来一条板凳,递给客人一个茶盅,一边喝茶,一边闲聊,话匣子82中国茶经就这样打开了。

    “龙虎斗”的纳西语叫“阿吉勒烤”,其饮用方法非常有趣,也是他们用以治疗感冒的药用茶。将茶放在小陶罐中烘烤,待茶焦黄后,冲入开水,像熬中药一样,熬得浓浓的。同时,将半杯白酒倒入茶盅,再将熬好的茶汁冲进酒里(注意不能将酒倒入茶里),这时茶盅发出悦耳的响声,响声过后,就可以饮用了。有些还加上一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中国茶经-下简介 >中国茶经-下目录 > 饮茶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