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章
三、茶事掌故
1120年),漕臣郑可简始创银丝水芽,制成“方寸新銙”。这种团茶色白如雪,故名“龙团胜雪”。郑可简即因此而受宠幸,官升至福建路转运使。以后郑可简又命他侄子千里到各地山谷去搜集名茶,得到一种叫“朱草”的名茶,郑可简则令自己儿子待问去进京贡献。待问果然也因贡茶有功而得官。当时有人讥讽说:“父贵因茶白,儿荣为草朱。”待问得官荣归故里时,大办宴席,亲姻毕集,热闹庆贺。郑可简得意地说:

    “一门侥幸。”他侄子千里,因朱草被夺,愤愤不平,即对一句:“千里埋怨。”

    (阮浩耕)

    (十九)禅林法语吃茶去

    “吃茶去”一词,既是中国人以茶待客,用茶联谊的惯用语,又是佛教界的禅林法语。

    古人认为茶能去杂生精,清心陶情,具有“三德”:即坐禅时可以提神,通夜不眠;满腹时,可以助消化,轻神气;心烦时,可以去除杂念,平和相处。所以,饮茶最符合佛教的道德观念,因而为禅林所提倡。唐代赵州观音寺高僧从谂禅师,人称“赵州古佛”,他崇茶、爱茶,不但自己嗜茶成癖,而且积极提倡饮茶,“唯茶是求”。因此,他每次说话之前,总要说上一句:“吃茶去”。据《广群芳谱·茶谱》引《指月录》道:“有僧到赵州,从谂禅师问:‘新近曾到此间么?’曰:

    ‘曾到。’师曰:‘吃茶去。’又问僧,僧曰:‘不曾到。’师曰:

    ‘吃茶去。’后院主问曰:‘为甚么曾到也云吃茶去,不曾到也云吃茶去?’师召院主,主应喏,师曰:‘吃茶去。’”——认为吃茶能达到悟道。自此以后,“吃茶去”就成了禅林法语。

    为此,中国佛教协会主席、着名诗人赵朴初于1989年秋为“中国茶文化展示周”书写的一首诗中,也引用了“吃茶去”

    这一典故。诗曰:

    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

    空持百年偈,不如吃茶去。

    我国着名书法家启功也曾有诗曰:

    今古形殊义不差,古称茶苦近称茶。

    赵州法语吃茶去,三字千金百世夸。

    并在诗末注释:“吃茶去为赵州从谂禅师机锋语。”

    (姚国坤)

    (廿)洛阳纸贵

    《新唐书·艺文志·别集类》载录有《左思集》五卷。

    左思,字太冲,两晋齐国临淄人。他作有《三都赋》,很受当时《博物志》作者张华的赏识与器重。左思的《娇女》诗,是我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最早茶诗,全诗共56句,唐代陆羽《茶经》所引用的,仅是其中的12句。写到茶事的有两句:

    “心为茶荈剧,吹嘘对鼎”。此处的“鼎”,系指风炉而言。

    说的是左思的两个娇女,心里急着要品尝香茗,就用嘴对着煮水的风炉吹气。由于当时京都洛阳富人对左思诗赋赞叹不已,竞相传抄,以致出现纸张供不应求的情况,故此就有“洛阳纸贵”之说。

    (姚国坤)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章

首页 >中国茶经-下简介 >中国茶经-下目录 > 三、茶事掌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