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沼泽上崛起的帝国
    “Nether”的意思是“地下的、下面的”———译者注)是荷兰的正式英文名称,它恰好说明了荷兰的地理特征:位于海平面以下2至6英尺的低洼地区。如果史前规模的大洪水再度发生,阿姆斯特丹、鹿特丹以及其他重要城市都将葬身海底。

    然而,荷兰繁荣鼎盛的动力之源正是这恶劣的自然环境。北海岸边的沼泽地过于狭窄,而荷兰人为了立国兴邦,就只能自己创造更多的空间。于是,人同大自然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在这场斗智斗勇的恶仗中,荷兰人最终取得了胜利。由于大自然的无情,荷兰人就更加勤奋努力、居安思危。在这样的人类生存环境中,这样的美德并不是一无价值。

    公元前50年,古罗马人第一次踏入了这片荒凉偏僻之地。这里遍地沼泽,一条沙丘带从比利时延伸至丹麦,把北海的惊涛骇浪拒之于外。数不清的大大小小的河流,包括莱茵河、默兹河及斯海尔德河,从这条沙丘带穿过,朝大海奔腾而去。这些河流不受河谷高坝的限制,随心所欲地在低地上纵横交错。每年春天,河道都会发生改变,泥土被冲进了大海,陆地变成了岛屿。在13世纪,一场洪灾一夜之间让70个村庄荡然无存,10万荷兰人一眨眼就全部葬身龙宫。这件事情绝非耸人听闻。

    同邻居佛兰芒人相比,早期的荷兰人的确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但奇迹出现了。由于波罗的海的水温或盐度发生了奇异的变化,这就给荷兰人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一天清晨,荷兰人一觉醒来就看到一种名叫鲱鱼的波罗的海鱼突然集体跑到北海来了,并从此定居在北海。在那个时代,鱼是人类最重要的一种食物,当时所有的欧洲人在每周五几乎都必定吃鱼。一大批荷兰港口因鲱鱼的集体搬家而繁荣,但与此同时,一大批波罗的海城市因此而衰亡了。从这以后,荷兰的这些港口城市如同今天的罐装鱼出口,就将干鱼源源不断地出口到南欧诸国。就这样因为鲱鱼的交易带动了粮食的交易,因粮食的交易又推动了印度香料的交易,荷兰就自然而然地迅速崛起为贸易之国。

    但是,这现实的一切又被命运抛到了九霄云外,哈布斯堡大帝国将所有这些低地之国都并入了自己的版图之中,并命令这些精力充沛的渔夫和农民,对脾气坏的哈布斯堡军官的命令必须服从。这些在一个独裁的宫廷中受过严格训练的军官们,不务实际,乖戾孤傲,生活在海市蜃楼之中。而这些农民和渔夫尽管未得到造物主的眷顾,时运不济,但他们却拥有一个务实的头脑、一副铁骨铮铮的拳头,这样的两类人当然矛盾重重,势不两立,水火不容。于是,一场长达80年的荷兰独立战争爆发了,低地之国的人民最终迎来了自由的曙光。

    一些实用主义者成了这个新兴国家的统治者,他们深谙“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之道,特别是在与自身的利益紧密相关之际。因此,对那些因为信仰问题等原因在其他国家遭受迫害的人,荷兰人伸出了自己热情的手,给这些人以庇护。大部分得到荷兰荫庇的人(他们并未在荷兰长住,只有那一小撮卑微的英国持不同政见者例外)都是在荷兰才获得了快乐的新生,所以他们个个对这个低地之国都感激涕零。在受迫害者的故园,他们的流动财产无一例外地被那些统治者剥夺殆尽,他们的固定资产全都被没收了,但这些人来到他们的新祖国,并非赤手空拳,一无所有,而是带来了非凡的才干与能力。他们把自己的才智不遗余力地贡献给了这个新祖国,把蓬勃的生机带进了荷兰的贸易与文化发展之中。独立战争一结束,只有100万人口的荷兰迅速从一个废湖湖底的低地城镇崛起,并冠冕堂皇地坐上了统治欧亚大陆的宝座,霸业整整持续了三代。

    他们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把大量的钱财投在购置庄园和外国名画(本国的作品当然远不及外国作品值钱)上。他们尽量想让周围的人淡忘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房龙讲述地理的故事简介 >房龙讲述地理的故事目录 > 沼泽上崛起的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