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六讲
人,不要过分要求。“少欲”

    已经很难了,“知足”更不容易。“少欲知足”是声闻众戒行之一。声闻众生是“厌离生死”,菩萨众则是“不畏生死”。所以「少欲厌生死」是声闻众、罗汉境界,如寒山大师等人行径的极果。

    「实则净佛土,」释迦牟尼佛所在的这个娑婆世界,是凡圣同居,有净、有垢。但佛说:我这里就是佛土。为什么必须先由「少欲厌生死」去专心修证,才能达到净佛国土?这就是内秘之行,这个内秘是什么秘?又是一个话头。

    贫子衣中珠的典故,在中国文化的文学史上,占很重要的地位,常常可以读到。比如李后主死了儿子,就引用到这个典故:

    永念难消释孤怀痛自嗟雨深秋寂寞愁剧病增加。

    咽绝风前思昏朦眼上花空王应念我贫子正迷家。

    这首诗是他亡国以前写的。李后主的佛学学得很好啊!佛学全通,和梁武帝一样,但政治搞不好,这是中国文化上一个重要问题。你们要注意,佛学是佛学,为政是为政。

    文学同修证的事相,有莫大的关系。说到见地、修证、行愿,世法与出世法都一样。后世禅宗兴盛以后,要评论一个人,先从“器识”看,器就是器量,识就是远见。任何事情没有远见,就没有伟大的作为。器与识两者之间,有密切的关系。器就是行愿,识就是见地。李后主这首诗很好,但是不像皇帝,像酸溜溜文人的诗。

    唐太宗的后代,有好几个当过和尚。唐宣宗未即位以前,就作过小沙弥,因为武宗要谋害他,他只好溜入空门。历史上的皇帝谥号叫宣的,都很了不起,像周宣王、汉宣帝、唐宣宗等。

    唐宣宗参禅是参通了的,他和黄檗禅师是同学,都是百丈的弟子。黄檗禅师知道他是皇家的宗室,不过,当他有什么不对的时候,还是照样给他一棒。两人有这样的因缘。有一次,两人同去游山玩水,到了一个瀑布旁边,宣宗说:我们俩来作诗吧!你先作前两句,我接后两句。黄檗就作了: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

    人作诗时,无意中把自己的见地吐出来了,黄檗后来就是一代大禅师。唐宣宗怎么接呢?他说: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黄檗立刻给他一掌,去你的!小和尚,你当不成佛了。宣宗接的这两句,是皇帝气派,他也在无意中流露出来。这个光头是暂时剃的,留不住我的,我会终归大海作波涛。唐宣宗当时还有别的好诗呢!

    日月都从肩上过山河尽向掌中看。

    描写他参禅所悟到的境界,也是后来做皇帝的气派。现在转回来讲法华经。

    贫子衣中珠的故事结束了,佛并没有告诉你衣中珠怎么找,这是「内秘菩萨行」。注意!父母给我们放了一颗宝珠在身上,你找不到,活该!父亲呢?过世了,他老人家不管你了。你把秩序这样一看,就发现法华经的编排非常精采。

    法华经卷四,“授学无学人记品”第九:“学”,就是修学戒定慧,譬如初果、二果、三果罗汉都还在学习阶段,如当时的阿难等。到了四果罗汉,功行圆满了,得果位,就叫“无学”。佛把有学和无学的弟子,一起都叫到面前来,一概授记,并且说:「正法与像法,悉等无有异。」佛法是真理,永恒存在于这个世界。佛说将来我过世以后,就没有正法,那只是方便说而已,那是不了义教。

    了义教的说法,没有什么正法、像法、末法时代。真理是永恒不变存在的,但要大家自己去找出来。所以“无学”的成佛,有“有学”的也成佛。

    接着讲“法师品”第十,凡是宣扬法华经的正法者,都是大法师。「一切治生产业,皆与实相不相违背。」这是大乘的根本。紧接着佛说:法师是这世上的大药。这又是个话头。依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如何修证佛法简介 >如何修证佛法目录 > 第六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