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一部分 从文遗作选 第9节 宋元时装
    赵匡胤作皇帝后,不久就统一南中国,结束了五代十国数十年分割局面,建立了宋代政权。从长江上游的西蜀和下游的南唐吴越,得到物资特别多,仅锦缎彩帛就达几百万匹。为示威天下,装点排场,便把直接保卫他的官兵两万多人,组成一个特别仪仗队,某种官兵拿什么旗帜、武器和乐器,穿什么衣服都分别等级颜色花纹,用织绣染不同材料装扮起来,出行时就按照秩序排队,名叫“绣衣卤簿”,还绘了一个图,周必大加上详细说明,叫《绣衣卤簿图记》,这个队伍后来还增加到将近三万人。现在留存后人摹绘的中间一段,也近五千人,为研究宋代官服制度,保留下许多重要材料。宋代政府每年还照例要赠送亲王大臣锦缎袍料,计分七等不同花色,遇大朝会重要节日必穿上。宫廷皇后公主更加奢侈,穿的衣服常加真珠绣饰,椅披脚踏垫也用真珠绣,头上凤冠最讲究用金翠珠玉作成种种花样,比如“王母队”就作一大群仙女随同西王母赴蟠桃宴故事。等于把一台乐舞,搬到头顶,后面还加上几个镶珠嵌玉尺来长翅膀,下垂肩际,名“等肩冠”(最近在明代皇陵内也有发现过这种冠)。

    一般贵族官僚妇女,穿着虽不如唐代华丽,却比较清雅潇洒,并且配色也十分大胆,已打破唐代青碧红蓝为主色用泥金银作对称花鸟主题画习惯,粉紫、黝紫、葱白、沉香、褐等色均先后上身。由于清明扫墓必着白色衣裙,因之又流行“孝装”,一身缟素。北宋初年,四川、江南多出彩绸,女子又能歌善舞,装束变化常得风气之先,从诗词中多有反映。部分还保留晚唐大袖长服习惯,同时已流行另外一种偏重瘦长,加上翻领小袖齐膝外衣的新装,作对襟式的加上两条窄窄的绣领。用翻领多作三角形,还和初唐胡服相近,袖口略小,如今看来,还苗条秀挺,相当美观。另外一种装束,尚加披帛,腰带间结一彩绶,各自作成种种不同连环结,其余下垂,或在正面,或在一侧,这种式样似从五代创始,直流行到南宋。装束变化之大主要在发髻,也可说是当时人对于美的要求重点,大致从三国时曹植《洛神赋》中说到的“云髻峨峨”得到启发,从唐代宫廷女道士作仙女龙女装得到发展,五代女子的花冠云髻已日趋危巧,宋代再加以发展变化,因之头上真是百花竞放,无奇不有。极简单的是作玉兰花苞式,极复杂的就如《枫窗小牍》所说,赵大翁墓所见有飞鬟危巧尖新的、如鸟张翼的,以至于一种重叠堆砌如一花塔加上紫罗盖头的,大致是仿照当时特种牡丹花“重楼子”作成。照史书记载,到后竟高及三尺,用白角梳也大及一尺二寸,高髻险装成一时风气,自然不免影响民间相习成风。后来政府才特别定下法律加以限制,不得超越尺寸。但是上行下效,法律亦无济于事。直到别种风气流行,才转移这种爱好。边疆区域,如敦煌一带,自五代以来多沿袭晚唐风气,使用六金钗制,在博大蓬鬓两侧,各斜插三花钗,略作横的发展,大约本于“副笄六珈”一语而来,上接晋代“五兵佩”习惯,流行民间,直到近代。福建畲族妇女的头上三把刀银饰,还是它的嫡亲继承者。额黄靥子宋代中原妇女已不使用。西北盛装妇女还满脸贴上不以为烦。

    至于演戏奏乐女人的服装,种类变化自然就更多了。从画中所见,宫中乐妓,作玉兰花苞式髻,穿小袖对襟长衫的可能属于一般宫婢,杂剧中人则多山花插头,充满民间味,如照范石湖元宵观灯诗所见,歌女中有戴个茸茸小貂帽子遮住眉额的一定相当好看。若画古代美人装束,多作成唐代仙女、龙女、天女样子,虽裙带飞扬轻举,依旧不免显得有些拖沓,除非乘云驾雾,否则可够不方便。这另外也反映一种现实,即宋人重实际精神(除了发髻外),穿衣知道如何用料经济,既便于行动也比前人美观。宋代流行极薄纱罗,真是轻如烟雾,如作成六朝人画的洛神打扮,还是不会太重的。但是当时的女道士,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抽象的抒情简介 >抽象的抒情目录 > 第一部分 从文遗作选 第9节 宋元时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