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一生事业扫地无余」-避战主和
度,决意“遣兵代剿”。他令丁汝昌派海军济远、扬威两舰赴仁川、汉城护商,并调直隶提督叶志超率同太原镇总兵聂士成,选派淮练1500名分坐招商轮船赴朝,同时将出兵情况通知日本政府,并郑重声明,一旦朝鲜局势安定,立即撤军。李鸿章出兵朝鲜,得到光绪的认可。光绪指示李鸿章:
此次朝鲜乱匪聚党甚众,中朝派兵助剿,地势敌情,均非素习,必须谋出万全,务操心胜之势,不可意存轻视,稍涉疏虞。派出兵练千五百名,是否足敷剿办,如须厚集兵力,即着酌量添调,克期续发,以期一鼓荡平,用慰绥靖藩服至意。
①这道谕旨不仅肯定了李鸿章“遣兵代剿”的决策,而且有意“厚集兵力”,以期早日扑灭东学党起义烈火,维护朝鲜封建统治和中朝宗藩关系。光绪和李鸿章的“遣兵代剿”,既粗暴地干涉了朝鲜的内政,又给日本挑动战争以口实。
日本政府见其阴谋得逞,立即派驻朝公使大鸟圭介率领“护卫队”800人直趋汉城。接着大队日军在大岛义昌统率下,陆续拥到朝鲜。到 6 月 13日止,在仁川登陆的日军已达8000人。日军基于吞并朝鲜、侵略中国的需要。
尽占险要之地,铁舰扼守仁川,陆军进占汉城。清政府出兵朝鲜“原为属国定乱”,人数既少,又“专剿内地土匪”,并没有进驻汉城和通商各口,致使中日抗争之始,日本就“着着占先”,中国则“面面受制”。
日本出兵朝鲜,引起清政府的强烈反响。李鸿章和总署采取同一步调,分别与日本驻京公使和驻津领事反复交涉,强调中国按照保护属邦旧例,派兵“戡定内乱”,日本不必特派重兵,更不宜进入朝鲜内地,以免别滋事端。
然而,日本断然拒绝中国方面的要求。
清政府在阻止日本出兵朝鲜失败以后,面对中日两国在朝鲜的军事对峙局面,为了避免发生军事冲突,建议中日两国军队同时撤出朝鲜。日本政府为了侵占朝鲜,破坏中日关系,向清政府提出中日两国共同监督朝鲜改革内政的方案。李鸿章经与总署磋商,电令驻日公使汪凤藻批驳日本的无理要求。
汪凤藻建议采取交通办法,“拟答四条:一,倭认韩为中属;二,华允倭会剿;三,乱定照约撤兵;四,中倭皆不干预韩政,惟劝韩自行清厘”。对于这种“以认属替会剿”的方案,李鸿章复电拒绝。他认为日本绝不会承认朝鲜为中国属国,“徒说无益”。东学党之乱,即将平定,“实无庸多兵会剿”。
在他看来,惟有劝导朝鲜“以后自行整顿内治,彼此皆不干预,尚是正论”
①。
6月21日汪凤藻遵命照会日本政府。第二天,日本政府就向汪凤藻表示:“设与贵政府所见相违,我断不能撤现驻朝鲜之兵。”
②清政府为了促使日本自朝鲜撤军,还从以下两个方面作了一些努力。
李鸿章和总署认为,日本是以朝鲜“不办贼”“借口助兵”的,要使日本撤军,中朝就必须切实镇压东学党起义。他们指示袁世凯“不必促倭退兵,惟在催韩剿匪”,并饬令叶志超、聂士成“相机助剿”。在他们看来,只要① 《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卷13,第25页。
① 《北洋大臣来电》,《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卷13,第19—20页。
② 《北洋大臣来电》,《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卷13,第22页。
能将东学党起义镇压下去,“俾外人共见,彼时约倭同撤,当较顺手。”
③这是由于他们轻信了日本关于“俟贼全平再撤”的谎言,尚未识破日本的侵略阴谋,因而作出此时日本“不敢遽谋吞韩”的错误判断的结果。
李鸿章和总署还天真地以为劝导朝鲜改革内政,是消除“倭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