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往事
男生蓄长发、奇装异服、舞会等现象,却遭到伤风败俗的批评,并不为当时的社会所接受。尤其是部分乐迷在一些热门音乐演唱会中除了对异类音乐报以嘘声、开汽水瓶之外,听到兴奋时甚至会放鞭炮、吸大麻、割椅垫,有时候主办单位不得不请宪警来维持秩序。一些较富盛名的热门合唱团出场演唱的时候,如1970年代的时光、2001,甚至被形容为quot;最容易制造观众暴动quot;的乐团。
在西洋歌曲盛行的同时,出现了一些中文歌曲的创作人,不过由于那时候还是戒严时期,很多主题不能碰触,大多歌词仍局限于情爱的表达,这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国语流行音乐本土化的进程。
从1960年代中后期开始,台湾的经济进入全面发展的阶段,以流行歌曲为主的唱片工业也开始初具规模。到了1970年代初,本土的通俗音乐杂志出现了,台湾已经成为东南亚一带华语流行歌曲的中心,注册的有声出版企业达200多家,以quot;中广quot;(中国广播公司)为代表的传播媒体推动着唱片业的发展。
上篇:清风对面吹(台语流行音乐)人到初老,只好靠着记忆的魔手,拼命拉回那一段段早已失去的岁月。大抵怀念者,不是怀乡,便是怀人。
--台语词作家王昶雄
台湾有两千一百万人口时曾经做过统计:客家人占12%,原住民只占1.7%,闽南人占73.3%。如此大的人口比例使闽南人的福佬语系(河洛话)取得台湾话的主导地位。1945-1995年这五十年间,客家与原住民歌曲在主流媒体毫无表现的机会与地位。台湾的族群意识、省籍情结在很长一段时间成为政客的手段,随着1980年代解严时代的来临及各种威权政策的结束,过去被政府压抑的各种方言、母语逐渐获得重视。进入1990年代,政治人物、民众、媒体开始反省台湾的族群融合的问题,使得族群与省籍意识不再失控。
久远的年代,开拓台湾这片土地的人们就创造出许多令人难忘的歌谣,体现着这里独有的风土人情、社会变迁以及生存状态。比如《天黑黑》、《一只鸟仔哮救救》、《丢丢铜》,这些不知作者姓名的歌谣长存在很多人的童年记忆中。2000年夏天,刚出道的孙燕姿以一曲融入古老歌谣《天黑黑》的同名歌曲一举成名,一时之间,用台语演唱quot;天黑黑,欲落雨quot;成为一种符号。
通常1932年至1940年被视为台语歌谣的第一个创作黄金期。众多优秀的创作者们突破日本人1917年的禁令,透过野台戏或酒家女的传唱,替台语歌打下一片天,也成为1990年代口水歌(即老歌翻唱)的重要来源。
台语歌谣的创作经历过鼎盛期,压抑期,直到1990年代才又重新得到该有重视。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发展过程,的确需要从头讲起。
下篇:我有一段情(国语流行音乐)音乐的脚步一定要跨出去,不可以死守,好比我们台湾就是歌仔戏的调子,或者我们就是那一种旋律,但是我们的特色,我们保留了,把他们的五颜六色,装扮我们,装扮我们东方的、本土的音乐。
--音乐人左宏元
1945年之前,国语歌曲在台湾毫无市场可言。台湾使用的语言只有日文与其他台湾地方语言,台湾人读汉文书皆是用河洛(闽南)语或客家话。台湾的国语流行歌曲的发展是在1949年国民党政府迁台之后,才逐渐形成国语歌曲的市场。
1945年左右,由内地流行到台湾的国语歌曲中有一首陈歌辛(即作曲家陈钢的父亲)作词作曲的《恭喜恭喜》,演唱者是当时被称为银嗓子的姚莉与胞兄作曲家姚敏,此曲至今仍是台湾过年时唱遍大街小巷的歌曲。陈歌辛是中国三四十年代流行音乐大师,被誉为qu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