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盛开-1
一年内完成。
关于1974、1975年这两场演唱会的意图,杨弦曾经表示:quot;从尝试写曲到《乡愁四韵》的完成,而至将曲子发表出来,在这个过程当中,我只觉得在一个西洋歌曲演唱会中,突然给听众一首中国文字的新旋律,对我而言是件很新鲜的事,对观众来说也许会有新的震撼,完全是抱着一种姑且试之的心情去做这件事……在1975年演出的中国现代民谣创作演唱会,这时我就有比较严肃的心情,希望借着歌谣的形式,将反映现代人思想的现代诗以旋律来传达,表现。quot;(林纯玲,1980)之前对此场演唱会的宣传重点是以发表quot;国语的创作民谣quot;为主,赠票的对象也是以文艺界人士居多,这也是它被视为1970年代风起云涌的乡土文化运动生力军的最大原因。杨弦通过对民族音乐的追寻,不仅赋予作品更多的民族色彩,使民歌结合民族主义的热情,成为一场文化寻根的运动,同时满足了年轻人自己创作自己演唱的欲望。以余光中的诗作入词,呈现的是一种对历史、文化中国的怀想,演唱《民歌》常常令他感到quot;一种长久被压抑,渴望挣扎、突破的力量在贲张,唱到后来,激动得快唱不出来了quot;(黄宗柏,1977)。
quot;现代民谣创作演唱会quot;除了演唱诗人的诗作之外,还邀请舞蹈家刘凤学为其中的《小小天问》编了一支舞。这并不是一场以歌曲形式来表现现代诗的演唱会,虽然诗人余光中特地从香港赶回台北参加这场盛会,并在歌手们唱《乡愁四韵》的时候,登上台配合乐器朗诵诗作。对余光中来说,这更像是一场quot;诗与歌的婚礼quot;;对杨弦来说,quot;这是在西洋音乐、国内的艺术歌曲及流行歌曲之外的,歌谣上的另一种出路,是对诗人和音乐工作者的一项有意义的挑战quot;;对观众来说,他们的感觉则是,quot;我们终于有自己的歌可以唱了quot;。(黄宗柏,1977)余光中的诗加上杨弦谱的曲,在各个歌手、乐手的通力配合下,这场民歌演唱会赢得了两千听众的热烈掌声。恐怕大多数人最早听到的《乡愁四韵》都是罗大佑的版本,杨弦版的《乡愁四韵》是在罗大佑之前,而罗大佑自己创作这首曲子的时候,也没听过杨弦版。从另一个角度可以看出,这场标志民歌运动开端的演唱会以及杨弦后来推出的个人专辑,均未引起还在读书的罗大佑的关注,事实上罗大佑对民歌运动尤其是校园歌曲持相对怀疑的态度,这将在后文提及。杨弦作曲的《乡愁四韵》采用了合唱的形式,和罗大佑那种淡化旋律突出歌手人声的方式虽然不同,却各有回肠荡气的韵味。
在2002年的民歌纪念活动中,蔡琴说当年还是学生的她也曾经到中山堂听过杨弦的演唱,quot;我们当年对于民歌的痴情,比现在的追星族更死心踏地quot;。另一位民歌手赵树海则说,当年他在当兵时,在电视上听到杨弦的歌声,激发出创作才能,他笑说:quot;杨弦对我影响太大了,我因他而写歌,从此改变了人生。quot;杨弦唱歌时喜欢身穿唐装,quot;那一派风范啊──quot;当年也是歌唱青年的导演赖声川回忆道,quot;没有人能比,所以,每次只要一看到杨弦出现,大家就自动闭嘴,场子让给杨弦。quot;2006年,在赖声川与杨弦都在场的时候,我核实这句话的真实性,赖导笑着说:quot;当年杨弦都是独来独往的,我们都是在玩音乐,但他给我们的感觉不太一样,所以,他一来,就把场子让给他好了。quot;6月的演唱会后不久,洪建全文教基金会出面支持杨弦制作唱片以及发行事宜。1975年9月底,唱片以quot;中国现代民歌集quot;的名称公开出版,除了收录演唱会的八首歌之外,还加了一首也是杨弦谱自余光中《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