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二十八章 知白守黑
的问题上,而是在老百姓都明白的常识问题上。所以他解释,什么是政治?就是团结的人越多越好,敌人越少越好。什么是军事?就是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

    可叹的是到了一九五八年,大人物包括大知识分子也出来鼓吹密植“放卫星”。北京市报道过亩产白薯八十万斤,但是没有一个农民相信。我当时在京郊农村劳动,农民告诉我说:很简单,一亩地摆满白薯,每个白薯与你老王一般大,不够八十万斤。

    所以毛主席动辄要求把知识分子、高官轰到农村去,甚至是“派一个团兵力轰下去”。

    毛泽东是一个极有主见的人,不能把他的动辄要人下去的主张看成是出自纯惩罚或羞辱的动机。

    让你下去,这里有老子的根据,也有孟子的根据。孟子的见解是“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老子的智慧看似另类,其实仍然是中华文明大树上的一枝一叶一奇葩,与中华文明大树关系紧密。

    在卑贱者最聪明这一点上,老子与毛泽东一致,但他们得出的结论针锋相对:老子因颂卑贱而谦卑柔弱(状)到底;毛泽东则鼓动卑贱者奋起抗争,斗它个天昏地暗。

    卑贱者最聪明,也最有力量。历史属于卑贱者,要把被历史颠倒了的一切再颠倒过来。这是毛泽东的观点,

    其二,知白守黑,用黑格尔的说法就是虽然知晓光明,却将自己沉浸在深深的黑暗中。在黑暗中才能看得清光明,包括日光月光,甚至星光也是在暗中看得更清楚。黑暗中可能看清光明,包括光明的种种弱点与黑点。但是光明中很难看清黑暗。

    黑格尔对于老子的理解令人想起顾城的诗: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顾城的例子倒也令人深思,不论你的眼睛有多么黑,看得准光明吗?找得着光明吗?如果自己的灵魂里有着太多的重负与疙瘩,走向疯狂——彻底黑暗的可能,大大超过了走向明朗与白昼的可能。

    还有别的可能:以白寻黑,从白处看黑,则到处皆黑,带来的是对象的黑暗。以黑寻白,则除了刺眼什么也看不见,类似雪盲的效应,带来的是灵魂的彻底黑暗感、寒夜感、长夜感。

    黑格尔的理解与其说是哲学的,不如说是诗性的。

    在老子的诗中,你感到了哲理的诗化。

    第三,这是自古以来国人的韬光养晦的主张的一种表述。这里讲的是战略战术,讲的是中国人特别有兴趣的谋略。

    守雌、守黑、守辱,类似的说法还有藏拙或者守拙,还有安贫、忍辱负重、卧薪尝胆等都是如此。例如薛宝钗就被评价为能守拙的。庄子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所以至今我们讲“不作出头椽子”(语出邓小平)。

    你雄强吗?明白透彻吗?啥都知道吗?光荣体面吗?你快要走向反面了,你快要跌跟头了。小心一点吧!

    韬光养晦在中国具体情况下也同样有与大多数弱势群体站在一起的意思。不知这是不是与中国自古缺少调节上下富贫贵贱矛盾的机制有关?弱势群体的抗争不断,专制与造反同在,顺民转眼就会变成刁民暴民,处于上层的人们切不可让自己成为大多数人的对立面。

    在国际政治中则有归属于第三世界的意思。

    韬光养晦是中国独有的一种说法,一种深藏的智慧,一种悄无声息、从而多少使人胆寒的谋略。我听一个外语专家讲过,把韬光养晦直接从字面上译成欧洲文字,会使人觉得很负面,例如阴险与狡猾。我想这与中国的政治传统政治运作方式有很大关系。春秋战国的为政、争夺与做人,局面何等险恶、诡谲、复杂,容不得半点粗心大意,必须智上加智、谋上加谋、深里更深、精明处再精一百倍。孰能无过?孰能免祸?孰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老子的帮助简介 >老子的帮助目录 > 第二十八章 知白守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