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世家
孟七以武旦开蒙,不得而知。不过后来,小孟七还是转入了“正行”。在老孟七于“小金台”科班任教习期间,小孟七进入该班,转学武生、武净,也学老生戏。不仅如此,他还擅长编剧,编演过《鹿台恨》等剧。
老孟七六个从艺的儿子中,只有四子孟鸿祥不是登台唱戏的演员。正如梅家出了一个场面一样,孟家也有一人从事戏曲音乐,他就是孟鸿祥。
孟家第五个儿子,也就是孟小冬的父亲,孟鸿群,因排行老五,人称“孟五爷”,工武净和文武老生,擅演《铁笼山》、《收关胜》、《艳阳楼》、《通天犀》等剧。民国初年,“伶界大王”谭鑫培受聘南下上海演戏,孟鸿群有幸和谭鑫培合作《连营寨》,饰演赵云,深得谭老板赏识。这是他一生最为自豪的经历。跟他合作最多的沪上名角儿是周信芳,他们曾合演过《大名府》、《宋教仁遇害》、《要离断臂》等。
六子孟鸿茂是老孟七继室所生,也出科于小金台班,初学花脸,后改工文丑,曾和四大名旦之一的荀慧生合作过《小放牛》,和名老旦龚云甫合作过《钓金龟》,和四大须生之一的高庆奎合作过《戏迷传》等。在丑行,他也算首屈一指。30年代,他曾应丽歌唱片公司之邀,灌录了一张旨在宣传禁烟的《烟鬼叹》唱片。
孟小冬是否孟氏血脉,目前存有争议。在30年代的小报、剧刊上登载的有关孟小冬的身世介绍,基本上别无二致,都说她是孟家后代,祖父孟七,父亲孟鸿群。然而,民间却传说她非孟鸿群亲生,而是孟鸿群在汉口演出时领养的。关于领养的时候,有两种说法,一说此时是清朝末年;一说此时她已经7岁了。这么说来,她似乎应该是汉口人。
又传说孟小冬本姓“董”。孟鸿群在汉口演出时,寄居在戏院附近一个姓董的人家。董家有四个女儿,小冬是老三,原名令辉,乳名若兰。当时,小冬很爱听戏,常出入戏院。孟鸿群见她聪明伶俐,又酷爱唱戏,闲时随口教她唱几句。谁知,她唱得竟然有模有样,令孟鸿群十分惊异,觉得这孩子将来定能成大器,便有心栽培她。在汉口的演出期满后,孟鸿群要回上海了,有些舍不得小冬,董家女儿多,便将小冬送给了孟鸿群。从此,小冬成了孟鸿群的女儿。据说,孟鸿群之前一直称小冬为“小董”,之后,大概是在她十五岁时,孟鸿群将其更名“小冬”,并改“董”为“孟”姓。
此说有些牵强。如果孟小冬被领养时的确是七岁,那么,孟家祖籍是山东,后来定居上海,就山东人、上海人的称呼习惯,不可能称呼一个只有七岁的姓董的小女孩为“小董”。除此之外,她出生于1908(或1907)年,十五岁时,应该是1923(或1922)年。实际上,她在1919年12月首次离沪去无锡演出时,就已经使用“孟筱冬”的艺名了。因此,她在十五岁时更改姓名的说法,便是不可能的了。
但是,孟小冬非孟氏所出的说法又并非空穴来风。上海作家沈寂曾经撰文称他于50年代初在香港拜访过孟小冬,孟小冬亲口告知她的身世。沈寂在文章中这样写道:
我提起孟氏的名伶世家,不知道她是出于对我的信任,还是另有原因,竟然告诉
我有关她自己的一段身世秘史(或许已不是秘密,而我却是第一次听到,估计很多人
并不知道)。她目光黯然,神色苦涩。
“我非孟氏所生……”只说一句就停口。
我当然很是惊愣,也不便多问。然而这句话对我始终是个谜。
如果“非孟氏所生”的确是孟小冬亲口所言,那么它就证实了民间传说。但是,还有一件事情也十分蹊跷,从另一个侧面似乎又否认了这样的传说。孟氏祖籍山东,自孟七开始,由北京移居上海,从此生活繁衍于此。据说,孟小冬出生于上海。她在谈到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