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二部分:性命攸关的《逆风千里》“八个样板戏” 后的“六京两舞”
受到北京市委彭真和邓拓等人的支持,一度被停止演出。但是,该剧的广泛影响,特别是题材适应形势的需要,迫使江青重新开禁该剧,并勒令原编剧汪曾祺、薛恩厚、杨毓珉等人要结合实际,加上新的内容,以显示自己的功劳和成绩。江青还煞有介事地又将原来的剧名《杜鹃山》,多此一举改成一字之差的《杜泉山》,将女主角“贺湘”也改为“柯湘”,是因为对毛泽东前任夫人贺子珍,早年在井冈山领导革命斗争的一种嫉恨。同时,授意当时的国务院文化组副组长于会泳亲自主抓。于会泳另起炉灶,对原剧本创作和演出作了大幅度的调整,又重新由最早的话剧编剧王树元主创,并联合汪曾祺、杨毓珉、黎忠诚等人组成的编剧班子开始入手,还请来话剧界的著名演员刁光覃、朱琳负责指导演员的念白,调来中央乐团的胡炳旭担任乐队指挥,全剧的唱腔和音乐设计,于会泳发挥个人才能,亲自挂帅操刀,并让自己的助手龚国泰全力配合,在各方面的调整中,最后确定由北京京剧团的青年演员杨春霞担任主演,杨春霞以她得天独厚的优美唱腔和年轻亮丽的出众容貌,以及京剧表演特有的眼神和台步的神韵,光彩照人地塑造出了一个足智多谋、气势非凡、处事果断、英勇顽强的女共产党员形象,这以京剧表演树立起来的英雄人物,比起故事影片更加接近观众的角度来说,实属难能可贵。崭露头角的杨春霞,由此一跃成为著名演员而红遍全国。

    1973年5月1日,时逢国际劳动节,经过重新修改、面目焕然一新的京剧《杜泉山》,在北京工人俱乐部开始试验性公开演出,在听取各方面的广泛意见之后,又对该剧进行了局部修改,并且恢复原来已经叫响的《杜鹃山》。江青对广大观众评价杨春霞的表演尤为满意,认为选对了主角,这为该剧的成功无疑奠定最扎实的根基。于是,在当年的9月正式进行公开演出后,下令由北京电影制片厂进行电影拍摄,曾经在当时导演过《智取威虎山》、《龙江颂》、等京剧样板戏的著名电影导演谢铁骊再执导筒,富有经验地把京剧表演和电影艺术有机结合在一起,再加上著名摄影师钱江不断采用各种不同变换的镜头、分切的运用和电影蒙太奇独特的表现形式,这部京剧艺术片通过电影胶片搬上银幕以后,通过优美的京剧唱腔、经过改良的京剧道白,京剧演员们全身心投入的戏曲表演,再加上电影拍摄的表现技巧,都使得这部京剧艺术片,不但同第一批“八个样板戏”相比,丝毫不显逊色,而且在第二批“六京两舞”中,出类拔萃,鹤立鸡群。影片中著名的唱腔有杨春霞首唱的“家住安源”、“黄连苦胆味难分”、“乱云飞”、“血的教训”等,都已成为现代京剧的经典唱段。1974年5月23日,彩色京剧艺术片《杜鹃山》正式在全国公映。

    在1974年这一年,由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另一部京剧艺术片《平原作战》,由于取自于抗日战争题材,自然使人们联想起“文革”之前另一部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的著名国产影片——《平原游击队》,所以,从故事情节上首先能抓住观众的心,况且在当时的电影种类和形式,又是非常的单一。

    1966年2月,在阿甲、陈延龄、翁偶虹、张东川共同编写的现代京剧《平原游击队》的基础上,按照江青“要另起炉灶”的指令,由张永枚执笔,中国京剧团集体创作演出,著名京剧演员李光、吴钰章、高玉倩、袁世海和京剧团青年新秀李维康联袂主演。京剧所表现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太行山根据地八路军排长赵勇刚,率领小分队深入敌后平原地区,开展游击战争,破坏铁路、炸掉碉堡、烧毁粮仓,最后挫败和粉碎了日寇对太行山根据地的猖狂进攻。

    用京剧表演形式,再现抗日战争这一段军民浴血奋战的历史史实中的战争插曲,在当时的同一艺术领域里,除了河北唐山京剧团在1965年演出的京剧《节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中国电影幕后故事1905-2005简介 >中国电影幕后故事1905-2005目录 > 第二部分:性命攸关的《逆风千里》“八个样板戏” 后的“六京两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