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性命攸关的《逆风千里》“八个样板戏” 后的“六京两舞”
且更换剧名为《红云岗》,作为山东省进京参加文艺调演的剧目,在1975年的3月,接受了江青的严格审查。在又经历一年多时间的深加工之后,由八一电影制片厂李昂、李文虎执导,黄夫翔、曹进云摄影,在1976年的4月,将之进行了电影投拍。但该剧的唱腔却没有一首能够流传开来。
1975年3月8日,为配合庆祝国际“三八”妇女节在全国隆重上映的芭蕾舞剧艺术片《沂蒙颂》,就是从当年山东的淄博、青岛及山东省京剧团演出的《红嫂》脱胎而来。这部芭蕾舞剧由中国舞剧团集体创作演出,程伯佳、张肃领衔主演。影片由八一电影制片厂在1973年底就已经投入了拍摄,三个月如期封镜。但推到两年之后,经过江青从繁忙事物中脱身审查后,方才正式公映。该片由李文虎、景慕逵联合导演,曾经拍摄过多部样板戏的张冬凉联合曹进云和韦林玉,三人合作摄影,舞台布景、拍摄用光、机位设置,再加上由单秀荣演唱的“我为亲人熬鸡汤”一首著名插曲,还有剧中女主角英嫂的芭蕾舞造型和亮相,的确为整部影片添色不少。
1975年6月期间,在全国上映的电影《草原儿女》,是由北京电影制片厂傅杰导演、李文化摄影的另一部芭蕾舞剧艺术片。该片的故事取自广为流传的“草原英雄小姐妹”的真实事迹,描写了内蒙古草原两个兄妹少先队员在风雪交加的夜晚,不怕牺牲,不畏暴风雪,奋力保护公社羊群,英勇机智同坏分子作斗争的故事。影片中也采用了一首抒情的“草原儿女心向党”插曲,配合兄妹俩优美的舞蹈造型,加上蓝天白云、广阔无垠的草原风光,给人以非常遐想和陶醉的感觉,这在当时残酷的政治气候下,是一次十分意外的艺术恩赐。当年启用的芭蕾舞青年演员张纯增、蔡国波和在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中扮演连长的宋琛琛统领全剧演出。1974年3月,影片拍摄完成,因江青加紧篡党夺权的步伐而无暇审看,直到时隔一年后的1975年5月23日,才正式在全国公映。
江青为了达到篡党夺权的目的,以自己的所谓的文艺特长,插手和独霸文艺界,不遗余力、不惜代价的煞费苦心,借用群众的智慧和众多艺术家们的功劳,先后推出了影响全国乃至国外的著名“八个样板戏”和“六京两舞”,这些经过多年艺术沉淀和精益求精、凝聚几代新老戏剧艺术家和其他电影、话剧、曲艺等众多艺术家以及无数幕后工作人员的心血结晶,经过时间的考验和实践锤炼,愈发绽放出绚丽多姿的光彩,这恐怕是江青之流所始料不及的。这些现代京剧和芭蕾舞剧,千锤百炼,光芒四射,已经成为中国现代戏曲和舞蹈艺术的经典和代表作品之一。
在“文革”后期那个特定的非常年代里,除了家喻户晓的“八个样板戏”和整体质量并不逊色的“六京两舞”之外,1974年,珠江电影制片厂还拍摄了由粤剧表演艺术家红线女主演的戏曲片《沙家浜》;1975年,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了用维吾尔语表演的歌剧艺术片《红灯记》,仍是由担任过京剧艺术片《红灯记》拍摄的北影著名导演成荫再次执导; 1975年,曾主演过京剧《龙江颂》中的江水英的李炳淑主演的京剧小戏《审椅子》,也被拍成电影;还有1976年峨眉电影制片厂拍摄的京剧艺术片《苗岭风雷》等,当然,其影响力都远远不如著名的“八个样板戏”和“六京两舞”了,个中原因,显而易见,一是后来步其后尘的几部同类戏曲影片,总是按照同一种一成不变的固定模式和套路,毫无艺术创新可言,没有任何新鲜感;其二,所选题材多有重复,只是翻来覆去在同一区域变换不同的戏曲剧种和唱腔而已,在艺术创作上求保险、求苟同,毫不敢越雷池半步,无形之中自然陷入了自我束缚的怪圈和误区;第三,戏的本身无论是其题材、规模,还是演出单位、演员阵容,均难以与上述首批出演“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