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三部分:一咏三叹《红灯记》由沪剧《芦荡火种》到京剧《沙家浜》
元寿扮演郭建光,马长礼扮演刁德一。1961年1月,又趁着文化部安排上海人民沪剧团到京演出《芦荡火种》的机会,剧组的人员匆匆赶往剧院,每天晚上都进行重复观看,然后,第二天白天在一起碰头,再进行反复地切磋、研究,畅谈观摩的体会和感受,发表各自的建议和意见。经过一段时间的潜心加工,在经过重新排练的这出《地下联络员》的戏中,无论从剧本、导演还是到表演、音乐,都在原基础上得到了明显的改观和提高。剧组人员还认为,《地下联络员》剧名太单一,其中主要角色不但有联络员身份的阿庆嫂,还有新四军教导员郭建光,以及基层的革命群众沙奶奶,所以,还是沪剧原名的《芦荡火种》最为贴切。当年的3月底,彭真等北京市领导人经北京京剧团的再次邀请,重新审看了焕然一新的易名为《芦荡火种》的京剧,不但对正宗的京腔京韵依然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而且对同一题材、不同剧种所表现出来截然不同的观感效果也大加赞赏,并立刻批准对外公开演出。

    1964年4月,北京京剧团的现代京剧《芦荡火种》,在北京正式公演,并同样造成了与沪剧一样的轰动效应,无论是剧中珠联璧合的京剧名家所组成的强大的舞台演出阵容,还是相同或区别于沪剧的情节发展,乃至极其富有地方特色的舞台布景设计,特别是在剧中郭建光的唱段“祖国的好山河寸土不让”、“盼望着胜利归来的侦察员”、郭建光与沙奶奶的串唱“你待同志亲如一家”、阿庆嫂和胡传魁、刁德一三人唱段“智斗”、阿庆嫂的唱段“远走高飞难找寻”、“定能战胜顽敌渡难关”、郭建光等人合唱“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沙奶奶的唱段“沙家浜总有一天会解放”,由于唱腔优美,朗朗上口,很快在民间像流行歌曲一样流行开来,并广为传唱。阿庆嫂特殊身份的人物角色和与众不同的鲜明形象,连同脍炙人口的“智斗”一起,影响甚远,该剧一连演出100余场,盛况空前。

    1964年4月中旬,全国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即将在北京举行,江青从上海赶回北京的当天晚上,就前往北京工人俱乐部观看北京京剧团正在公演的京剧《芦荡火种》,对经重新修改的戏,也是深表满意,并把此剧列入自己正在规划和萌芽中的八个“革命样板戏”之内。

    1964年4月27日,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董必武、陈毅、陆定一、邓子恢、聂荣臻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张治中等,一道观看了京剧《芦荡火种》。演出结束以后,他们高兴地走上舞台同演员们合影留念,并对此剧赞不绝口。

    1964年7月23号,在全国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上,毛泽东主席和其他党和国家领导人彭真、谭震林、康生等观看了北京京剧团演出的《芦荡火种》。在演出结束以后,毛泽东主席亲自走上台去与演员亲切握手,并合影留念,还掰着手称赞说:“阿庆嫂演得好,郭建光演得好,刁德一演得好。”并且还幽默地说:“芦荡里都是水,革命火种怎能燎原呢?再说,那时抗日革命形势已经不是火种,而是火焰了嘛。”在此之前,谭震林也曾对剧名提出过意见,他认为剧情中的这段故事,自己曾有亲身经历,当时的革命形势已成燎原之势,再用“火种”显然给观众造成一种过于单薄、软弱之感。为此,毛主席专门对此剧亲自做出三点指示:第一,要鲜明地突出新四军战士的音乐形象,要加强军民关系的戏;第二,原沪剧《芦荡火种》的结尾,是新四军利用胡传魁结婚,化装成吹鼓手、轿夫,搞出其不意地袭击。最初改编成京剧时,也是这样处理的。这样一来,结尾成了闹剧,全剧就成为风格不同的两截子了。应该改为新四军正面打进去。要突出武装斗争的作用,强调用武装的革命消灭武装的反革命。戏的结尾要打进去。第三,故事发生在沙家浜,中国有许多戏用地名为戏名,这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中国电影幕后故事1905-2005简介 >中国电影幕后故事1905-2005目录 > 第三部分:一咏三叹《红灯记》由沪剧《芦荡火种》到京剧《沙家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