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陈景润--第四章 喋血跋涉
派驻中国科学院的军代表负责人是一个将军,久经战阵的他也得知了消息,沉着地告诉部下,尽量动员陈景润拿出来,八年过去了,“文革”大乱,相当于打了一场抗日战争,科学领域已鲜见奇葩异草,正直的人们,同样渴望那能引来百花盛开的一枝独秀。

    陈景润是谨慎的。他把这一“稀世珍宝”交给自己最信任的北京大学教授闵嗣鹤先生。闵先生在北大曾开过“数论专门化”的研究生课程,培养了曾攻下哥德巴赫猜想(1+4)的潘承洞等奋发有为的一代中年人,更重要的,闵先生一贯为人厚道、正派,是个德高望重的数学界前辈。

    命运同样钟情陈景润,当时,闵嗣鹤先生的确是审定这一论文的最理想人选。不过,当时闵先生已经得了病,他心脏不好,体力衰弱,他把陈景润的论文放在枕头下,靠在床上,看一段,休息一会。老学者是极端认真的,每一个步骤,他都亲自复核和演算。犹如登山探险,沿着陈景润的脚印和插上的路标,他抱着病躯,喘着气,一步一步地往前走。风雨兼程,实在坚持不住了,坐在冰冷的石头上歇一会,咬着牙,又往前走。可敬可佩的闵先生,用生命之火的最后一缕光焰,点亮了陈景润的前程和中国科学的明天。

    经历三个月,闵先生已是精疲力竭,他含着满意的笑容,向陈景润说道:

    “为了这篇论文,我至少少活了三年。”

    陈景润的眼圈红了,嘴里不住地说:“闵老师辛苦,谢谢闵老师。”

    数学所的王元,也独立审阅了陈景润的这篇论文。王元在“文革”中同样受到冲击,无端被诬为一个所谓反革命小集团的成员之一。他和陈景润同辈,在冲击哥德巴赫猜想过程中,同样有过辉煌的战绩,他证明过(3+4)、(2+3)、(1+4),为了慎重起见,他请陈景润给他讲了三天,并进行了细致的演算,证明了陈景润的结论和过程都是正确的,在“审查意见”上写下了“未发现证明有错误”的结论,支持尽快发表陈景润的论文。

    事实被不幸言中,闵嗣鹤教授在审核完陈景润的论文不久,因病而不幸去世。陈景润闻讯悲痛万分,他痛楚地对同事说:“闵先生是好人,今后,谁来审我的论文呢?”

    《中国科学》杂志于1973年正式发表了陈景润的论文《大偶数表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这就是哥德巴赫猜想(1+2)。该文和陈景润1966年6月发表在《科学通报》的论文题目是一样的,但内容焕然一新,文章简洁、清晰,证明过程处处闪烁着令人惊叹的异彩。

    世界数学界轰动了。处于政治旋涡中的中国数学界,尚未从浓重的压抑中完全解放出来,但不少有识之士已经看到了陈景润这篇论文的真正意义:它是无价之宝!是一颗从中国大地升起的华光四射的新星。

    密切关注陈景润攻克哥德巴赫猜想(1+2)的外国科学家,看到这篇论文以后,真正信服了。世界著名的数学家哈贝斯特坦从香港大学得到陈景润论文的复印件,如获至宝,他立即将陈景润的(1+2)写入他与黎切尔特合著的专著中。他们为了等待陈景润对(1+2)的完整证明,把已经排印好的该书的出版日期推延了数年之久。在该书的第十一章即最后一章,以“陈氏定理”为标题。文章一开始,就深情地写道:

    我们本章的目的是为了证明陈景润下面的惊人定理,我们是在前十章已付印时才注意到这一结果的;从筛法的任何方面来说,它都是光辉的顶点。

    陈景润喋血跋涉的精神,感动所有深知其艰辛的人们。华罗庚在“文革”中久经“四人帮”一伙的迫害,处于逆境之中。他得知陈景润的情况,这位提携了陈景润,并培养了不少出类拔萃学生的数学大师,一生严谨,轻易不评价他的学生,也压抑不住内心的激动,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陈景润简介 >陈景润目录 > 陈景润--第四章 喋血跋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