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仗
花迎剑佩星初落,柳拂旌旗露未干。岑参《和贾至舍人早晨朝大明官之作》
鸦翻枫叶夕阳动,鹭立芦花秋水明。陶岘《西塞山下回舟作》
四句全对: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上面所说的是工对。其实用得比较多的还是宽对。所谓宽对,只要词性相同,意思不要相隔太远就可以了。
比如:“郡吏名何晚,沙鸥道自同”(皇甫冉《逢庄纳因赠》),以人对鸟;“看院只留双白鹤,入门唯见一青松”(白居易《寻郭道士不遇》),以动物对植物。这样的例子俯拾即是,不一一列举。
对仗中有一些比较特殊的,使用得好,就会产生极好的艺术效果: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李白《送友人》
本来不能相对的词语事物,因为谐音或假借等关系,变得可以成对了。比如: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杜甫《曲江》
“七十”是数词,“寻常”是形容词,本来是不能成对的。但是,古人以八尺为“寻”,倍寻为“常”。这样,“寻常”也就有了数词的意思,可以和“七十”成对了。
再比如:
千崖曙雪旌门上,十月寒花辇路中。李颀《送李回》
都是动物对动物。
再比如:
对仗可以分为工对和宽对两种,所谓“工对”,就是要求非常严格的对仗,出句和对句不仅词性相同,比如同为名词、动词、形容词等,而且对类型也有严格要求。这种类型,一是指词所表属的范畴,比如同为天文、地理、颜色、数字、干支、人名等;一是指词与词的关系,即同为主谓结构、偏正结构、动宾结构等。
下句的“皇”字是名词,与上句表颜色的形容词“紫”本来不能成对,但是“皇”字与“黄”字同音,所以又变得可以成对了。
流水对
这是对仗中比较高级的。一般的对仗,是上下句各说一事,而流水对则是把一件事分两句说,或者说两句虽然看起来独立,但合起来说的才是一件事。比如:
唯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元稹《遣悲怀》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再比如:
四联全不对:
都是颜色对颜色。
这里的“竹叶”本是指酒,即“竹叶青”,与“菊花”本不能对,但从字面上看,“竹叶”又是植物类,与“菊花”自然就能成对了。
对仗的形式还有很多,比如“句中对”“隔句对”“扇对”“错对”等,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
律诗的四联中,颔联和颈联必须要对仗。也就是第三句和第四句对仗,第五句和第六句对仗。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对。
绝句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对三联(颔联、颈联、尾联):
秭归通远徼,巫峡注惊波。韦应物《送别覃孝廉》
四联全对:
夜泊牛渚怀古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
上公周太保,副相汉司空。岑参《奉帝李太保兼御史大夫》
秋水才添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杜甫《南邻》
最后说一下绝句的对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