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散曲的结构
    散曲是元代新兴的一种诗歌形式,它既是来自民间的俚歌俗曲,又与词有非常密切的关系,词和散曲有许多牌名完全相同,而且格律形式也基本一样。如《醉花阴》《喜迁莺》《贺圣朝》《菩萨蛮》《八声甘州》《忆王孙》《满庭芳》《贺新郎》《减字木兰花》《青玉案》《鱼游春水》《南乡子》等,都既是词牌又是曲牌。

    散曲虽然来自民间,比诗词通俗得多,但是真正出自民间或下层文人之手的作品,和文人雅士的制作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尤其是后期散曲向雅化,也就是诗词化方向发展以后,这两种风格的区别也就越大。

    因此,在散曲的类型划分上,就出现过一些不同的方法。最具代表性的,是燕南芝庵提出的三分法和杨朝英提出的两分法。

    燕南芝庵是第一个对散曲进行分类的学者。他在《唱论》中提出把散曲划分为乐府、小令、套数三类的“三分法”。按照他的标准,“成文章曰乐府,有‘尾声’名套数,时行小令唤叶儿”。又说“套数当有乐府气味,乐府不可似套数”。这种划分的方法,标准本身就是混乱的。按有无文章(即文采)来划分,是以风格为标准;按有无‘尾声’即是否是一个完整的套曲形式来划分,则是按照形式来划分。也就是说,按照雅与俗的标准,散曲有乐府和非乐府(包括俗的小令和套数)两类。而且他还主张“套数当有乐府气味”,也就是说,套数要尽量向雅的标准靠拢。而“乐府不可似套数”,即乐府不可以俗。燕南芝庵大概是元后期人,在散曲已经向雅化发展的时期,提出这样的理论是不奇怪的。

    元曲后期散曲家、散曲理论家杨朝英,是第一个编辑元曲的人,他的《乐府新编阳春白雪》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元曲选集。他在选编作品时,就受燕南芝庵的影响,所以把苏轼的、辛弃疾的《摸鱼儿》、柳永的《雨霖铃》等所谓“宋、金十大乐”都选进去了。

    杨朝英后来认识到这种分法的不妥,提出只按形式把元散曲划分为小令和套数两大类,单支小曲(包括带过曲)一律划入“小令”;同宫调的一组套曲(也就是有“尾声”的)一律划入套数,不问文俚,不管雅俗。杨朝英在选编第二本元曲选本《朝野新声太平乐府》的时候,就不再选入苏轼、辛弃疾等人的词作。这种划分的方法,一直被沿用到现在,现在的曲家和文学史都仍然采用这种分法。

    句句入韵的例子:

    我们这里介绍元散曲,所使用的就是杨朝英提出的标准,把散曲分为小令和套数两大类。

    小令,又叫“叶儿”,是指单支小曲。这些小曲大多来自民间和诗词。小令一般都是单片;每一个曲牌有规定的句数和基本字数,所谓基本字数,是因为散曲可以加衬字;一般是句句押韵,当然也有少数例外。

    小令又有小令、重头、带过曲、集曲四种形式。

    指单支小曲。这是元曲中最简单但也是最习见、数量最多的一种形式。小令每支独立,一韵到底(也有少数不句句入韵的),相当于诗的一首、词的一阕。每支小令都有曲牌(也就曲调),如同词牌(也叫词调)一样。各调有不同的字数、句法、平仄、韵脚,即所谓“句式定格”。这些曲调分属于不同的宫调,北曲有十二宫调,南曲有九宫十三调。《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所收北曲曲牌有五百八十一个,南曲则有一千五百十三个。

    春

    〔双调·清江引〕有感

    乔吉

    即南曲中的套数。一般以引子、过曲和尾声三部分组成。

    不句句入韵的例子:

    〔中吕·喜春来〕(首句“奏”字不入韵)

    马致远

    宫商律吕随时奏,散虑焚香理素琴,人和神悦在佳音。不关心,玉漏滴残淋。

    杨朝英还解决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国学小百科书系·元曲小百科简介 >国学小百科书系·元曲小百科目录 > 散曲的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