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的起源及远古音乐的传闻
安县客省庄龙山文化遗址就出土有一枚陶钟。陶器本来是人们的生活用具,人们在偶然的敲击中发现它们能发出优美的声音,于是,在歌舞中有时也就把它当作乐器来敲。人们还发现不同形状、不同大小、不同厚薄的陶器发出的声音也有高低清浊的区别,后来,人们就专门烧制出音高不同、能演奏旋律的大大小小的钟,它也就从实用的器皿变为专门的乐器。当人们掌握了冶炼技术以后,钟也就由陶制而变成用青铜或铁等金属铸造了。
由陶器演变而成的乐器,还有非常著名的埙。先民们也许是无意中将有孔的小型陶器放到嘴边吹,发出的那种幽远的声音让他们着迷,他们就把它当作乐器来使用。最早的埙没有音孔,只能发出一个很单调的音,后来,人们发现埙上面的小孔的开放能改变音高,于是,他们经过不断地研究和探索,制成了可以演奏旋律的二孔埙、三孔埙乃至多孔埙。
管的历史,也可以追溯到渔猎时期。在江苏吴江梅堰和浙江杭州湾河姆渡文化遗址等处出土了一些用鸟兽的胫骨制作的“骨哨”,上边有吹孔和音孔,显然是一种古老的乐器。据研究,它们最早是用来模仿鸟兽的叫声以吸引猎物的。最早的用来模仿鸟兽叫声以吸引猎物的管状吹奏物还有苇籥。先民们在狩猎时,听到风吹折断的芦苇发出呜呜的声音,他们就截下芦苇,用口来吹,用这种声音来引诱猎物,使捕获量大大增加。后来,骨哨和芦管逐渐改为竹木制作,演变成箫、管、笛、籥之类的整个吹管乐器家族。
最原始的工具是石器,由石器演变成的乐器是磬。先民在歌舞时“击石拊石”,实际上是敲击他们手中的石制工具。后来,他们用石头打制或磨制出专门供演奏用的石器,这就是磬。目前发现最早的磬,是山西夏县夏代文化遗址出土的一个石磬,它打制得非常粗糙,很像耕田用的石犁。还有一种磬大概是圆形的,叫做“球”,它大约是受到弹丸的启发而制作的。
远古时期是不是已经有弦乐器出现,现在还很难说。弦乐器的产生,是受弓箭的启发,所以,也不排除当时已经有简单的弦乐器出现,只不过因为它们很难保存,现在还没有实物出土而已。
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所以群体协作性很强,他们的娱乐活动,也是群体性的。简单,但是场面热烈;观赏性不一定强,但却有很强的娱乐性。
由于资料的匮乏,我们对远古时期音乐的情况知之不多,仅从后代的典籍中了解一些。
据说最早的音律,是黄帝时叫乐官伶伦制作的。伶伦砍伐厚薄均匀的竹子,用来制作律管。他取三寸九分长的竹管吹奏,把这个音高定为黄钟宫音。他又制作了长短不等的十二支竹筒,制定了十二律。
黄帝的重孙帝喾(高辛)即位,命咸黑作声歌《九招》《六列》《六英》时,有一位名叫倕的能工巧匠制作了鼙、鼓、钟、磬、苓、管、埙、篪等乐器。
据说,黄帝的乐舞叫《云门大卷》,尧的乐舞叫《咸池》,舜的乐舞叫《大濩》(即《韶》),禹的乐舞叫《大夏》,商汤的乐舞叫《大濩》,周武王的乐舞叫《大武》。这些乐舞是不是黄帝、尧、舜时真有的,但是,在周代甚至在周以后,却被整理出来,确实用作宫廷雅乐表演,在许多典籍中都还有这些乐舞表演情况的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