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监琐事(二)
“在宣统三年的清明节前,得到他的丧帖子,是白寿山打发一个不认识的人送来的,老刘正在病中。我很清楚地记得:这一年春寒,正月连续阴天,听说李就是在连续阴天下得痢疾死的。正月二十九日得的病,夜间肚子绞拧般地疼,第二天发现有脓有血,得病以后,一点东西也不吃,到二月初四就死了。据他家人说,这叫锁喉痢,死得非常快,究竟在哪里死的,家里的人闭口不谈。出殡是在黄庄彩和坊。这时候的大清朝已经到了残灯末庙了,尤其是李大总管,老太后一死,没有多大权势,家里的子侄又怕招是非,所以丧葬从简。在海甸彩和坊办事,就是怕在城里头招摇。不过为安抚当地的穷人,也为了百年之后茔地的安全,采取了‘大破孝’。
“北京有这种风俗,人死了以后,为了同多年的老街坊广结善缘,不论认识不认识,甚至过路的行人,只要能走进灵棚磕个头,表示哀吊的意思,就发给一顶孝帽子、一条孝带子、一件膝盖以上的半截孝衣、三个馒首、一碗粉条肉。这叫大破孝,也叫舍孝。当然有维持秩序的人请他们随来随走。这在当时就很了不起了,有名的舍孝,没有很大的财力人力是办不到的。不过这样做相当露脸,也相当收买人心。我事后想,这样办也许是不得已吧!他的丧事很快就收场了,初四殡天,初六接三,初七、八、九开吊,初十点主,十一发引。李家的人以‘亡人入土为安’为理由,匆匆就埋葬了。
“尸体埋在恩济庄。
“恩济庄也叫恩济寺,在阜成门外海甸区八里庄西二里远的地方。这是专埋葬太监的墓地,墓地中间修了座关帝庙,庙名恩济寺,所以这儿以庙得名。庙前有块碑文,是记载雍正爷赐恩济庄的经过。
由皮硝李到恩济庄:我所知的李莲英(6)
--------------------------------------------------------------------------------
“据碑文记载,雍正爷为给太监死后有块埋骨的地方,特赐银万两,划出几百亩地来,又敕建了关帝庙,居住人家,代为看护,因此叫恩济庄,是皇上赐给的恩典,让历代太监感恩图报的。
“李莲英死,我只开吊去过一趟,因为当时老刘生病,我是代他去祭奠一番的。又因为李家女客人很少,我也不愿在那里出头露面,坐车去坐车回,草草应酬了事。让人体会得出来,他家待人,冷冷清清,似乎神不守舍。以后我到恩济庄完全为了我的事。民国二年,老刘病殁,我把他埋在恩济庄,我以未亡人的身份顶丧、送灵、抱罐子来到了这太监的墓地。太监媳妇给太监送殡,这是新鲜事。这时我才看清恩济庄的真正情况,也顺便看了李莲英的墓地。
“很明显,这里可分三个部分。
“以关帝庙为中心,关帝庙以南是开阔的旷野,这里埋着大约二千六七百个太监,有大大小小的坟头,据看墓地的孙老头说,过去太监有公会,归内务府管,帮助整理墓地,每年清明雇人给个个坟头添土,围着墓地四周有树,都雇人修理一番。墓地不等于乱葬岗,是有秩序的,墓穴都是事先排列好,编成号,按照死的先后顺序往下排。正顶端上是个特大的坟,是空的,不埋人,立有高高的石碑,以此为界限,分东西两个区。这里也有穷太监和阔太监的区别:阔太监可以一个人占几个穴位,培成一个特大的坟,立上石碑,设上石供桌。穷的只是一土,一个坟头罢了。穷太监辛辛苦苦一辈子,死后由官家领个八块板的柳木包斗子(棺材),四尺大小的一个坑,求得黄土不盖脸,也就知足了,比喂狗不强得多吗(被处死的太监,不赏棺材,不许埋进坟地,扔在野外,喂狗了事)?
“关帝庙的北边就截然不同了。真是往南看荒丘累累,一片凄凉;往北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