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一章 淮安:一部水写的历史


    经济的繁荣和军事的争夺,促进了淮安的城市建设。据《晋书》、《水经注》、《读史方舆纪要》等史籍的记载,淮安老城建于东晋初期,距今一千六百多年。经过唐、宋两代整修,金国使者见“雉堞坚新,称为银铸城”。淮安城的规模在明清时达到顶峰,城周十一里,东西,南北均长五百二十五丈,高三丈。四座城门和三角有楼,城墙上有城垛箭窗,并有水门三处。城内以南门大街、镇淮楼、漕运部院、府衙为中轴线,共有三十九条街、七十七条巷、二十个坊、十七个宇。元代末年,农民起义军张士诚部将史文炳镇守淮安,在老城北四里多的北辰镇重新筑了一座城池,与老城成“犄角之势”,称为新城。新城城周七里许,东西长三百二十六丈,高近三丈,城门五座,水门二处、子城四座。一首描述楚州夜景的古诗写道:“夜入楚家烟,烟中人未眠……灯影半临水,筝声多在船……”。当时的淮安有新城和旧城两座城池,淮河水从城池之间流过。明嘉靖年间,为抵御日本倭寇的侵扰,漕运都御史章焕又在老城和新城之间建造夹城。此城只有东西两面城墙,东城墙长二百五十六点三丈,西城墙长二百二十五点五丈,设有城门四座,水门四处。吴承恩有诗描述当时的淮安风景:“淮水风吹万柳斜,高楼飞燕识繁华”。至此,淮安城终于成为一座老城、新城、夹城并列、构造独特的城市。

    淮安三城通江连湖、水网密布,具有浓郁的水乡特色。著名的古运河,紧贴老城城西滔滔南下,延伸出两条水系:一为环绕三城的护城河,一为明嘉靖年间整修的古文渠。西引古运河之水的古文渠,宽四五尺、六七尺不等,砌以砖块,铺以石板,蜿蜒曲折分东、北、南三支流入园林,进入居住区,穿过建筑物。水涨时登舟揽景,别有佳趣。三城内外,共有大小湖塘数百个,水面占三城总面积的百分之三十四。“水光遥与白云连”,造成淮安别具一格的景色。

    徜徉在今天的淮安大地,仍可追寻古城在历史进程中留下的脚印。县城东北三十公里的青莲岗古文化遗址,属于从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过渡阶段,是国内外公认的长江中下游文化的代表。因首次发现于淮安青莲岗而得名。一九五一年以后,曾在这里陆续出土了许多玉器和陶器。古邗沟入淮处的古末口遗址依然保存,一九八零年,人们还从附近发现密集的土桩。位于城西隅、古运河东侧的文通塔建于唐中宗景龙二年,七层八角,高十三点三丈。建于南宋宝庆二年的镇淮楼,巨大的基座上建有两层楼房,初为“谯楼”,高约十八米,雄踞城中。镇淮楼北的漕运总督遗址,房屋虽毁,屋基、础石仍存于地下;明清时的淮安府衙,位于漕运总督衙门之后。如今,坚固高大的大堂、二堂仍然保存完好,气势十分森然。清时的淮安有一百三十多家私家园林和西湖、勺湖、萧湖、万柳池、桃花垠、燕支池、龙光阁等公共游览场所。如今,位于城西、占地一百四十亩的勺湖公园已经重建,园中大悲阁、春风亭、勺湖书院、蜈蚣桥、老君殿等基本按原样恢复。

    “襟吴带楚客多游,壮丽东南第一州”。仰慕于淮安的文化、名胜,迁客骚人纷至沓来。李白、白居易、刘禹锡、杜牧、欧阳修、范仲淹、苏东坡、秦少游、施耐庵、吴敬梓等一些在中国文学的长廊中熠熠生辉的人物,都曾在这里留下自己的足迹。大戏曲家关汉卿踏访淮安,写出了世界名著《感天动地窦娥冤》;著名小说在这里诞生,也在淮安完成。在这片土地上,曾经哺育出汉初名将韩信、著名汉赋《七发》的作者枚乘,北宋历算家卫朴、巾帼英雄梁红玉、温病学家吴鞠通、抗英名将关天培等一大批优秀儿女。我们敬爱的周总理诞生在这人杰地灵的土地上,并在这里度过他的童年。

    历代人杰名士在淮安的遗迹,大都得以保存和恢复。开汉代四百年帝业的韩信,在家乡的胯下桥、钓鱼台、漂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爱的丰碑简介 >爱的丰碑目录 > 第一章 淮安:一部水写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