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书法丹青的情思
一九九一年三月,淮阴市政协委员吴应宇在市政协会议上提出了“24324四号”提案;周恩来纪念馆应向海内外名人征集书画作品。“把纪念馆办成学习周总理的优秀品质、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教育圣地。”
提案反映的正是千千万万炎黄子孙的心声。
于是绿色邮路载着一封封征集函奔向海内外书画名人;一幅幅书画作品,其中还不乏价值连城的精品又很快从天南海北汇集到淮安。
一阵阵墨香、一片片真情,书画家们把自己心底对周恩来总理的崇敬和怀念凝聚于笔端,寄至于书法丹青。
同时,纪念馆的同志也先后奔赴南京、镇江专门为纪念馆组织书画笔会。
三月上旬,石城春寒料峭。南京市长江路江苏省美术馆画室,二十多位书画高手汇聚一室,他们一边倾诉着周恩来的丰功伟绩,品德人格,和十五年来对周总理的思念之情,一边展纸挥毫,把一腔热爱泼洒在墨彩之中。
南京艺术学院的教授、已近杖朝之年的著名书法家陈大羽先生在助手们的帮助下,运足功底一气呵成,挥毫书写了“名垂青史,功盖千秋”八个篆书大字的中堂。人们围聚过来,夸赞他的字写得古朴,遒劲,可这位德高望重的老书法家自己品来赏去,总觉得“千”字韵味尚缺,于是他一把抓起书稿,当众毫不犹豫地揉掉。稍事休息后,干脆脱掉外衣,捋袖挥毫,重新写上一幅。助手见他累得慌,给他的印章饱蘸印泥后准备替他用章,大羽先生连忙制止了,低声但是虔诚地说:“我这是给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写的字。”他郑重地拿过图章,一枚一枚加盖上去。那鲜艳的印记像火一样红,那正是书法家们一片赤诚的象征。
南京市的中年画家盖茂森收到周恩来纪念馆书法征集笔会的请柬时,父亲正病危在医院。是去医院还是去省美术馆?画家思考再三,嘱咐家人先去医院照看一下,自己蹬上自行车准时赶到美术馆。他略一构思,一幅《品茗图》不到半小时就在他的笔下画成。画面上那肥硕的芭蕉叶,那古色古香的提梁壶,那喝了茶得意地仰首评味的茶翁神态,令在场的行家们交口称绝。这幅画是周恩来纪念馆征集到的有价值的艺术品之一。
南京市美术协会的中年画家洪维勤,听说为周恩来纪念馆举办书画笔会,心情难以平静。还在他上学读书的时候,就多次学习到周总理的模范事迹,心底充满着对敬爱的周总理的满腔景仰。他放下自己的工作,牺牲了属于艺术家的宝贵时间,挨家挨户地上门,恳请书画大师们为周总理留下墨迹丹青。他自己也不甘落后,独自画了一幅山水画不算,还和亚明等著名画家合作绘了一幅,留下了对周总理那永恒的怀念。
一九九一年五月二十日,纪念馆收到寄自四川省内江市文联的一只大信封,随着一阵飘逸的墨香,一株盛开的马蹄莲花呈现在人们眼前。花知人情,草解人意。据说马蹄莲是周总理生前最喜欢的花种之一。一九六四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苏联赫鲁晓夫下台,周总理负命访苏,探讨改善中苏关系的可能性。在苏联,周恩来了解到苏共新领导把赫鲁晓夫赶下台只不过是换汤不换药而已。于是,他毅然登机回国。在首都机场,毛泽东、刘少奇、朱德等一起前往迎接,而欢迎人群献给他的那束珍贵的鲜花就是盛开的马蹄莲。缕缕幽香,沁人心脾。是谁这么熟悉周总理的喜好?画家叫邱笑秋,是四川省内江市文联副主席。征集函寄达他家时,他已出访新加坡。归国后,他赶紧作画,因为在他的心底,早已凝聚着对周总理的敬仰和《深深地怀念》了。
上海著名的老书画家苏局仙,是晚清幸存仅有的秀才。由于他寿高一百一十一岁,曾被誉为上海“第一老人”。一九九一年底前,他从朋友那里得悉淮安正在建周恩来纪念馆,心情十分激动,十二月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