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交友三原则
对于诸葛亮来说,襄阳是他一生当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他从襄阳走上刘备集团总参谋长的工作岗位,从襄阳获取了“可安天下”的“卧龙”的职称。还有一点往往被人忽略,那就是他从襄阳拉走了一大批人才,这批人作为诸葛亮年轻时的朋友,成为日后蜀国的重要领导干部。比如庞统,是襄阳人吧,通过诸葛亮的推荐,担任了刘备所辖三军的副总参谋长。马良、马谡哥俩也是襄阳人,还有向朗、及其向朗的侄儿向宠、向充等,均入仕蜀汉。
诸葛亮在襄阳交朋友时注意了两点,一个是广交,二是有选择的重点结交。广交就是广泛接触。襄阳的八大家族,只要有机会接触,就尽可能多接触。在襄阳景升学院的师生当中,只要有共同感兴趣的话题的人,也要尽可能的接触,以便了解对方的观点,了解对方的知识与才华,看之能否成为进一步深交的朋友。
对于社会的三教九流,如果可能,也是尽可能的接触了解。与这些朋友喝个小酒,扯个闲篇,弹琴下棋,摆摆龙门阵,消磨一些时间,也是必要的。如在研究气象学的时候,他就从农夫的经验中,从乡人的谚语中得到很多的启示。
卧龙岗的邻居,有不少成为了诸葛亮这样性质的朋友。诸葛亮广泛结交朋友以后,让他可以较快地了解相当多的信息,掌握了众多资讯的来源渠道。这就为他扩大在襄阳的活动空间创造了有利条件。
后来,诸葛亮在自己的著述中说,交朋友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为了“集思广益”。据说这条成语的形成就来自诸葛亮的语录。而要“集思广益”,则必须具备“集”与“广”的条件。这个条件怎么实现?就靠广交朋友。
关于结交朋友问题,诸葛亮在他成名以后所写的文章《论交》当中提到了。他讲:“势力之交,难以经远,士之相交,温不增华,寒不改叶,能四时而不衰。”可见对交友方面的得与失,他是深有感触的。
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是讲共同的利益,共同的观点,有共同语言的朋友群体。君子之交淡如水,则是讲没有厉害冲突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与接触。
广交朋友是一般性的接触和结交。即使算是朋友,也就是一般意义上的朋友。另一种朋友就是有选择的重点结交的朋友,这一类朋友不说是志同道合,也是在某个领域有可以谈论的话题,有可以讨论的观点,有可能对自己有所启发有所教益的朋友。这种朋友就是谈得来的朋友。
通过一段时间的交往,确认可以对自己有所帮助,可以取长补短,可以相互信任的朋友,就可以称之为至交,铁哥们了。
有人或许要问:诸葛亮在襄阳有没有铁哥们,他们都是谁呢?
诸葛亮在襄阳有意识地重点结交的朋友,或是说有选择地经常往来的至交很少,或许是阳春白雪,和者盖寡。诸葛亮在选择至交时,范围很窄,他的标准是,第一是有共同语言的朋友,第二是能够彼此交流学问的朋友,第三是可以取长补短、相互帮助的朋友。
这样结交朋友对不对?也应该一分为二地说。这样的一个朋友群体,对诸葛亮的研究课题和他的知识层面的深入与扩展有很大的帮助。所谓“集思广益”,就是在这个范围内的集思与广益。但另一方面的结果是,诸葛亮的那几位朋友,跟他关系不错的所谓至交,基本上没有一个与他风雨同舟,同甘共苦,或者说都没有成为志同道合的朋友。这个问题,让很多人百思不得其解。
诸葛亮在《与群下教》中谈到自己在襄阳有4位至交:“昔初交州平,屡闻得失;后交元直,勤见启诲。前参事于幼宰,每言则尽,后从事于伟度,数有谏止,与四子终始好合,亦足以明其不疑于直言也。”
从这我们应该可以看出这几位应当就是诸葛亮当年的铁哥们了。
先说崔州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