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四十九章
   “好的。”早在心中预演过许多遍,童晓胸有成竹,“林女士,咱们还是长话短说吧。根据我们的调查,袁佳生于1963年,出生后不久父母相继去世,她由外婆赵阿珍抚养。1967年袁佳四岁的时候,才一岁多大的张华滨被其父张光荣带到赵阿珍那里寄养,直到1977年赵阿珍过世,差不多十年的时间里,袁佳和张华滨始终在一起长大。1977年赵阿珍去世前,将袁佳托付给了祖父袁伯翰,张华滨则被张光荣领回,两个孩子才算分开。1978年袁佳随袁伯翰迁入‘逸园’居住,并且转学到了华海中学读高中,而张光荣恰好也在华海中学找到代课教师的工作,1978年开学时,张华滨作为教职员工子弟进入华海中学读初一。也就是说,其实仅仅过了一年不到的时间,袁佳和张华滨又以另外的方式聚在一起了。

    “那么李威连呢,表面看上去他的背景和这两人毫无交叉点,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李威连和袁佳同岁,也是1963年生人。他的父母都出身于解放前上海的名门望族,1949年之前这两大家族均在上海拥有相当规模的产业。李威连母亲的家族和袁伯翰的家庭是世交,解放前两家人之间常来常往。我们知道,这种家庭里过去是仆佣成群的,解放后主人虽然撤出了中国,仆人们却留了下来,而我们的调查正是从这个角度找到了突破口。赵阿珍,这个名字赫然出现在佣人花名册里,原来她就是将李威连的母亲从小带大的保姆!后来人们对她的‘阿珍姆妈’的称呼,似乎也是因为当初主人家就是这么叫她的。

    “我们继续追查后发现,1963年年初李威连尚未出生,父亲就被下放到甘肃。他的母亲独自在上海抚养两名子女,自己又即将生产,在山穷水尽的时候,她向老保姆赵阿珍求援。善良的赵阿珍二话不说赶去帮忙,李威连就降生在这位曾经哺育过他母亲的老保姆的怀抱中。赵阿珍在李威连的家里一待好几个月,直到她自己的女儿要生孩子,她才返回枫林桥。可怜的女儿难产死去,赵阿珍悲喜交加地迎来了外孙女——袁佳。”

    童晓停下来,说的话并不算多,他却有些口干舌燥。端起紫砂杯、抿一口香片,童晓偷偷瞥了眼林念真。夜色渐浓,弄堂里的路灯光在小院的上空晕开,斜斜地落在她的面庞上,无声无息地掩去几许岁月的痕迹,令她看上去如此贞静。

    “赵阿珍是李威连母亲家的保姆这一事实,也解释了为什么袁伯翰的儿子会爱上赵阿珍的女儿。这样两个本来社会阶层相差悬殊的人,由于家族的历史背景而结缘,又因为解放后中国的社会环境而相爱,才能有机会走到一起。

    “……后来碰上忙不过来的时候,或者有什么特别安排的时候,李威连就会被母亲带到枫林桥赵阿珍那里,拜托阿珍姆妈照顾,在枫林桥一放就是好几天。当然他的情况属于临时代管,和张华滨那种长期寄养并不一样。李威连在徐汇区上了幼儿园和小学,不过‘文革’期间学校管理很不规范,李威连常常无课可上,这种时候母亲也会把他送到赵阿珍那里。看起来他的母亲似乎不怎么喜爱他,总是设法摆脱他。

    “总之,把这些情况综合起来,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李威连和袁佳、张华滨从小相识,他们是共同在赵阿珍婆婆的关爱下长大的。1975年秋季,李威连率先进入华海中学读初中,他已经是个大孩子了,是不是还常常被送去枫林桥我们不得而知。三年之后的1978年秋季,袁佳和张华滨也相继进入华海中学,按理说因为从小认识的关系,他们三个在学校里应该比其他孩子更亲密许多。但奇怪的是,我们访问了不少华海中学那个年代的教师和学生,大家都说没有相关印象。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三个孩子之间的关联从未真正中断过,否则张乃驰和李威连不会在香港重逢并共事至今,李威连不会刻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瘾”私门2简介 >“瘾”私门2目录 > 第四十九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