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五节
    清华学校当时被人称之为“国耻纪念碑”。除了原有的中国风格的厅堂之外,美方办学之初便在校内大肆铺陈自己的意志,因此,清华最早的大礼堂、图书馆、科技馆、体育馆和教学楼大都按美式风格建立,大哲学家罗素来访清华时就说:“清华学校恰像一个由美国移植到中国来的大学校。”外观如此,而内里则洋化更甚。当时校内的主流意识强调,清华造就的学生应当是“感受美化最深”,“未出而先洋”的“非中非西的人”。

    我们从当年清华的各项约束和措施中可以推想西方文化所占的主流位置:

    一、入学考试时,除国文及中国史地外,一律用英文作答。

    二、入学后在各年级用英文直接教学的西文学科课程,一律安排在上午;而用中文教学的中文学科,则全排在下午。

    三、西文学科算成绩和学分,有必修及选修的规定;中文学科皆非必修,评定成绩时不算学分。

    四、毕业成绩一律以西文学科为准,不考虑中文学科成绩之优劣。

    不仅课业方面如此“西化”,在教授待遇上也严重“倾西”,依1918年清华学校全年俸给的分配标准来看,有下列4个特点:

    一、美籍教员的最低薪,高于中国籍教员的最高薪。

    二、校长月薪低于美籍讲座教授,副校长月薪低于6名美籍教员。

    三、华籍教员中,西文部月薪最高者,比中文部最高者多40元……

    四、美籍教员的平均薪酬是中国教员的3.1倍,此外,还享受外汇上的优待……

    1921年以前,学校只顾兴建教研大楼,而不顾及教员的住宿问题,使得清华教职员工的居住环境出现下列悬殊差异:

    一、美籍教员可以免费居住美观、宽敞和配备现代卫生设备的新式洋房。

    二、唯校长和副校长获得学校赠与的新式住宅。

    三、数十位中国教职员工中,仅少数人分配到中式住所。

    四、15位教员和家眷租赁成府村民房,另有六七户住茅房。

    五、在配有宿舍者当中,有的须付租金,租金多少因人而异;有的得到家具,有的则无。

    六、美教员迁入新居后,空出之旧房,只能租给少数担任西文课程的中国教员。

    (以上资料见《从清华学堂到清华大学》,苏云峰著,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148-155页)

    对于学校的崇洋媚外,学生们更多的是愤愤不平。一位同学在其日记里这样记述道:

    ……今日午,美国公使来校参观,总办、监督等皆陪侍之。先是昨夕诸管理人即预备一切,扫除地板、清理什物云,以求洁净而壮观瞻,忙忙碌碌如办差然。临时又告诫同学:凡寝室、自修室均须整理洁净,即在教师亦宜端正姿势,勿妄吐痰。诸君他日赴美,一切皆当如是,美公使今日便要看个榜样云云。呜呼,中国人之学堂不惧外部、学部之考察,而惧美公使之参观。岂真欲修饰表面以壮外观欤,抑国权堕落,以赔款之余建立学校,则事事必得受外人干涉耶?

    而叶企孙则以文化反抗态度来应付滚滚“西”流。

    他采用超强吸纳中学精粹的学习方式,来抵制西方强势文化的侵扰。

    翻阅叶企孙早年的日记,我们可以看到他大量阅读的痕迹。

    1915-1916年,他曾深研过、《左传》、、《史记》、《礼记》、《尚书》等书,并作了大量的摘记和读书心得——

    1915年1月8日

    阅《通鉴纪事本末·汉通西夷》一卷,兹摘要如下:

    建议者:唐蒙、司马相如、朱买臣、张骞。

    反对者:公孙弘、淮南王安。

    建威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最后的大师·叶企孙和他的时代简介 >最后的大师·叶企孙和他的时代目录 > 第五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