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六节
,在当天的日记里记下这样的话:

    晚电影,讲地质学,高等科去听者寥寥,中等科虽甚多,而不能理解,趣味索然,不觉倦而鼾睡矣。我国学生之无科学常识,于此可见。其演讲之序,先讲地球上面之种类,及其生成,卒归于火成岩。然则火成岩自何处来乎?乃讲地球由太阳分裂而成及地球与八行星关系,即哥白尼之太阳系说,侯勒约失之日气团说也。末讲古代生物,递经天演,变成今形,大概变迁之方向,日趋乎智育之发达,而爪牙等日渐淘汰。由是观之,则某国只专重军备,合乎天则,其意则有微词于德意志也。又谓尔等学生当注意于科学之理解,以探天地之奥窍,以谋人群之幸福,庶几国家日进于无强而种族得免淘汰矣。

    记得鲁迅在日本求学时期,也是在电影里看到外人凌辱华人而华人同学却麻木不仁的情状,遂弃医,就此走上救治民众灵魂的文学之路。而叶企孙则在相同的境遇中看到我们民族另外的缺陷,并且意识到了自己的责任:“尔等学生当注意于科学之理解,以探天地之奥窍,以谋人群之幸福,庶几国家日进于无强而种族得免淘汰矣。”如此清醒的认知,对一个弱冠少年来说实在难能可贵。

    1914年暑假过后,叶企孙从上海返校不久,就和同学们一起筹措成立了“科学会”。当时的清华,各种社团纷纷涌现,可谓精彩纷呈,显示出其内在的活力。从1911年始,校内就已相继出现“英文文学会”、“基督教青年会”、“达德学会”、“唱歌团”、“摄影团”、“美术社”、“科学会”、“文友社”、“物理研究会”、“农社”、“实社”、“辞社”、“游艺社”、“孔教会”、“国际考察会”、“明德社”、“自行车会”和“╩社”等等。

    学生们参加社团的动机多多,有的是平生所愿,有的是追风赶潮,也有的则是青年特有的意气使性所致。比如“╩社”的成立,就是潘光旦、吴泽霖、闻一多等几个好友,因为不满意学校连续放映恐怖吓人的惊悚片,就给校方提意见,说似这等既没有教育意义,又徒浪费时间的影片,应该少放为宜。而别的学生则对他们此举持有异议,并放言他们是一批怪物。于是,闻一多、潘光旦就对几个好友说,既然他们称我们是怪人,我们就组织一“╩社”好了。“╩”即古字,就是“上”字,并与“尚”通;纯朴的水木清华,不应该被颓唐萎靡的风气侵蚀。“……这个社什么都管,电影不好,我们提出批评,有人上厕所不守秩序,屎尿撒在外边,我们也管。”(潘光旦《留美生活》,见全国政协《文史资料选辑》第71辑,第200页)这个“╩社”,起初只有4人,后来又有几个同学加入,也仅七八人而已。

    相比而言,叶企孙所创立的“科学会”要人多势众许多。究其原因,在清华学子心中,“科学”二字已经深入人心,众人心向往之,因此趋之若鹜。叶企孙从小就对科学救国的家训了然于心,况且他又喜欢看史料典籍,对有关科技方面的文章更是特别关注。当他以学子的身份来到清华后,随着视野的开阔,世界发展的趋势和科技之间的联系已清晰地呈现在他的眼前,而科学的兴起与传播,不再是个人单枪匹马的事情,它有赖于群体和团队的冲击。因此,叶企孙提出“仆以为首宜设立学会”,并呼吁大家“聚数百英俊之士,如同一之目的,平日浸渍熏染,切磋琢磨;专科学者,从事研究……积之既久,必有出类拔萃者出乎其间”。叶企孙的这些见解日后便成了“科学会”的理论依据和建会的纲领性意见。也可以说,叶企孙的见解代表了清华学子顺应时世发展的方向,因此,“科学社”得以百年流布,连绵不绝,到后来发展为具有全国影响的学术社团。再到后来,当叶企孙把目光转向科学史研究时,我们才蓦然发觉科学史和科学会二者之间的联系。科学史往往不仅仅考察研究个案,而常常对时代条件下的团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最后的大师·叶企孙和他的时代简介 >最后的大师·叶企孙和他的时代目录 > 第六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