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友张瑞清。
张瑞清本分老实,口风极严,私下里和熊大缜关系极好,常到叶先生家里玩,对叶先生特别崇敬。阎裕昌找到张瑞清,说是叶先生交办的事,他二话没说就答应了。
这就来到了清华园。
到了科学馆,看看四下无人,阎裕昌闪身溜了进去。打开物理学实验室的门,还好,看来日本人还没有光顾。把门关好,径直来到木箱前,打开,果然见一金属盒子卧在里边,他来不及多想,两手像抱着一个婴儿端出来。听听门外没有动静,便走到后窗敲了一下,这时就听到窗外也回应了一声。打开窗户,见张瑞清正背着满满的草篮子装成打草的农民冲他笑呢。
阎裕昌从铁栏杆里将那个盒子递过去,张瑞清麻利地将它塞进草篮里,回头又冲他眨眨眼,便低头钻进灌木丛里去了……
他们一路小跑将盒子送回了家中。
阎裕昌一直没跟家里人说盒子里装了什么东西,也没说这东西多危险,只是叮嘱说这东西很重要,谁也不要给外人说。
直到几个月后,转交给叶先生派来的人,知道它安全抵达长沙分校,他也没告诉家里人盒子里装着什么东西。
若干年后,当回来的清华校友提起这件事,他的孩子们才知道盒子里装的是镭,是他老爹阎裕昌和工友们用生命保护下来的宝贵校产。
多年之后,有关史料中才透露,为了护送宝贝,叶企孙委托他的外国朋友温德,利用他的美国身份才将镭安全送到了长沙。温德是清华大学的英语教师,当年,他和叶企孙一道从东南大学来到清华,之后二人又是北院七号的邻居,交情甚笃。温德和另一个外国朋友在火车上为避日本人检查,竟在卧铺被子里与镭同睡,那位外国友人因此而被射线所伤,不久就患病死去。
叶企孙原本要亲自带走镭,与熊大缜一行人共同赴湘,但这时,发生了一件突发事件,使他改变了计划。而正是这个变化,引出了一个惊天动地的爱国故事,同时也引出一出旷世奇冤,并且之后一直伴随着叶企孙的人生,直到主人公完全被它吞噬。
是谓风触有声。将近年底的时候,熊大缜和几个要好的朋友告别,席间谈起种种抗战故事,有同学就提出眼下最重要的是上马击贼,并且有人已经成行,大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况味。这些话一下子说动了熊大缜。
说这话的人叫孙鲁。
孙鲁是天津人,原是辅仁大学学生,后转学到清华,和熊大缜同住一个宿舍楼里,遂成好友。孙鲁有个朋友叫张珍,原是辅仁大学他的同窗。张珍是中共地下党员,七七事变后,响应党的号召,回到冀中老家,发动群众,组织抗日,与当时活跃在此地的吕正操的冀中军区建立了联系。随着抗日工作的开展,冀中军区急需科技、医疗等人才,正像吕正操在《冀中回忆录》里所说:“因为打仗就要死伤人,没有医药不行;通信也要收发报机;打仗还需要造手榴弹、地雷、炮弹、子弹。城市工作很重要。”正是因了这样的缘故,张珍受命回北平,目的是从城市动员一批知识分子、技术人员到抗日根据地来,并秘密建立地下通道,大量运送药品、医疗器械、收发报机零部件、制造武器弹药的机器设备等。回北平后,张珍第一个争取的目标就是孙鲁,“我就找到孙鲁,他学化学,在辅仁大学和我同过宿舍。我找到他时,他正患病,住医院疗养,不能去冀中。我说你有病不能去也没关系,可以帮助动员其他有爱国心的青年去,他同意了。”
孙鲁抱病回到天津,在清华同学会与熊大缜不期而遇,于是便有了之前的一幕。
孙鲁与熊大缜究竟是偶然相遇,还是他有备而来,从现存的史料看,似乎更倾向于“有备”。孙鲁先生曾回忆道:“我原在辅仁大学,后来转学到了清华,与熊大缜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