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张闻天支持确立毛泽东军事领导地位
坝附近,张闻天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将成立新“三人团”的提议提交会议讨论。会议决定:由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组成新的“三人团”(又称“三人军事领导小组”)。成立三人军事领导小组的时间、地点,据中共中央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关于遵义政治局扩大会议若干情况的调查报告》所作考证的结论:“三人军事小组是在1935年3月11日左右在贵州鸭溪、苟坝一带成立的。”毛泽东在三十多年后谈及此事时说:“后来搞了个三人团,团长是周恩来,团员一个是我,一个是王稼祥。”毛泽东1967年的一次谈话。
至此,遵义会议变换领导的重要决策最终完成。毛泽东进入了当时最重要的军事领导机构。这表明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进一步为全党全军所接受,毛泽东对中国革命战争的领导地位进一步确立。
四渡赤水,跳出敌人包围圈
新的“三人军事领导小组”成立以后,中央红军的军事行动在毛泽东指挥下,采取声东击西的战略,大踏步进退,在云贵川兜大圈子。3月16日至17日,红军在酒乡茅台三渡赤水,再次入川,引得敌军纷纷向川西调动。这时,红军又出敌不意地于3月21日至22日在太平渡、二郎滩四渡赤水。紧接着,红军南渡乌江,佯攻贵阳。正当云南敌军增援贵阳之际,红军却已越过湘黔公路南下,然后向西疾进,直插云南,形成威逼昆明之势。毛泽东指挥中央红军对昆明虚晃一枪,即向西北方向急进,直达金沙江南岸。于5月初在禄劝县皎平渡抢渡金沙江。敌人得知红军的行动后,花了11天才追到江边。红军只用了9天,就全部渡江完毕。
红军取得抢渡金沙江的胜利,跳出了包围圈,把围追堵截的敌军远远甩掉,实现了遵义会议确定的渡江北上的战略目标。这是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四渡赤水之战1935年1月29日,红军由赤水县的猿猴场(今元厚镇)、土城西渡赤水河。这是一渡赤水。2月18日至21日,在太平渡、二郎滩东渡赤水河。这是二渡赤水。3月16日至17日,由茅台附近西渡赤水河。这是三渡赤水。3月21日至22日,在二郎滩、九溪口、太平渡再次东渡赤水河。这是四渡赤水。充分体现了毛泽东运动战战略思想的巨大威力,也显示了毛泽东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毛泽东自己也说,四渡赤水是他一生中的得意之笔。
走路与打仗的分歧
不过,在当时,对毛泽东的军事指挥认识还不统一。实行毛泽东的灵活机动的战法,经常的转移作战地区,有时向东,有时向西,有时走大路,有时走小路,有时走老路,有时走新路,而唯一的目的是为了在有利条件下求得作战的胜利。对这种战法,很多人不适应,也没有完全领会。执行这种机动作战的方针,固然打了不少胜仗,但不可能每仗必胜;迂回穿插,走了许多路,有时是为了甩掉敌人,迷惑敌人,一时看不出它的必要性;有时为了随敌情的变化而变化,看起来走了不少冤枉路,但不可避免,非走不可;当然,在这种大规模的运动战中,白走一点路也难免。在连续大踏步的进退中,部队很疲劳,减员也不少。所以,上上下下虽是服从命令听指挥,但不同意见也有,怨言也不少。分歧主要围绕着走路还是打仗展开,有人埋怨部队只走路,不打仗,部队没有打垮倒要拖垮了。
大约在4月中旬,刘少奇到三军团担任政治部主任不久,他将了解到的部队情绪,结合听到的意见和自己的意见,给中央军委写了一个电报,三军团政委杨尚昆也签了名,用刘、杨的名义发出。据《彭德怀自述》,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96—198页。一军团军团长林彪一直埋怨红军走的尽是“弓背路”,主张走弓弦,走捷径。说什么“这样会把部队拖垮的,像他这样领导指挥还行?”据《聂荣臻回忆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