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从会合到分离
记录所列为(括号内名字为本书引者所加):朱(德)、周(恩来)、刘(伯承)、王(稼祥)、洛(甫,张闻天)、博(古,秦邦宪)、少奇、凯丰、邓(发)、林(彪)、彭(德怀)、聂(荣臻)、国焘、伯渠、富春。会议由党中央总书记张闻天主持。周恩来在会上作了目前战略方针的报告,阐述必须北上到川陕甘建立根据地的理由,提出为了迅速打击松潘的胡宗南部,两个方面军要统一指挥。与会者都赞成北上方针,张国焘发言也表示同意。
张闻天在周恩来作结论之前发言。在两河口会议上的总结发言已收入《张闻天文集》(一),中共党史出版社1995年版。张闻天作风民主,他主持党中央工作以后,改变了过去总书记个人专断的作风。政治局会议就某一议程讨论时,通常由分管这项工作的政治局常委或政治局委员作“报告”和最后的“结论”,主持会议的总书记张闻天常常在听了报告和讨论之后、作结论之前发言,这种发言自然带有总结的性质。他在两河口会议上的发言就是这样。
张闻天首先总括大家的意见,着重指出:“北上的战略方针大家意见一致,应一致来实现。这战略方针是前进的,唯一正确的。”同时又毫不含糊地否定“西进”方针:“可以发生另外一个方针,准备过草原,把口子守了,这是退守的,不适用的。”接着,他就当前战役部署问题指出:“要实现这一战略方针,首先要进攻或控制松潘。”张闻天强调“创造川陕甘苏区只有依靠决战胜利”,“现我应用尽力量克服困难”。他又一次批评退却逃跑倾向,断然指出“放弃这(北上)方针是错误的”。张闻天还特别强调两个方面军在组织上“应统一”。同时说明人员的调剂可以具体商量。
会议全体通过周恩来报告中提出的战略方针,委托张闻天写一个决定。1935年6月28日,中央政治局发出了张闻天写的《关于一、四方面军会合后的战略方针的决定》。指出:“在一、四方面军会合后,我们的战略方针是集中主力向北进攻,在运动战中大量消灭敌人,首先取得甘肃南部,以创造川陕甘苏区根据地。”“为了实现这一战略方针,在战役上必须首先集中主力消灭与打击胡宗南军,夺取松潘与控制松潘以北地区,使主力能够胜利的向甘南前进。”并明确指出:“为了实现这一战略方针,必须坚决反对避免战争退却逃跑,以及保守偷安停止不动的倾向,这些右倾机会主义的动摇,是目前创造新苏区的斗争中的主要危险。”
与此同时,中革军委作出了攻打松潘的战役部署。要不是张国焘的拖延、避战和反对中央的右倾分裂活动,两河口会议创造川陕甘根据地的目标是能够实现的。
两河口会议之后
1935年6月底,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朱德等率领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离开两河口。此后,即连续翻越梦笔山等大雪山,于7月10日到达黑水县的上芦花。在这里一面耐心等待张国焘执行两河口会议决议,发动攻打松潘战役,一面筹集粮食,准备北上打大胜仗。上自总司令,下至炊事员、饲养员,齐心协力,大家动手。总书记张闻天和年已五六十岁的徐特立、林伯渠也都参加收割、打场、炒麦子等劳动。歇晌的时候,张闻天还同干部、战士聊天。红一方面军都是江西、福建一带人,不习惯吃面食,也不会做。他就结合自己亲身经历,有意讲世界各国吃东西的习惯,苏联人怎么样,美国人怎么样,日本人怎么样,说:全世界百分之七十的人吃面,只有百分之三十的人吃大米,我们“北上”,就到了吃面食的地方了,可要少数服从多数啊。说得大家笑起来。
在两河口会议上,张国焘虽然表面上赞成北上方针,同意打松潘,但实际上他还是惧怕敌人,想避敌主力,西移川康边。两河口会议以后,毛洛商量、经常委会决定,任命张国焘为军委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