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实现三大主力会师
同日,林育英以共产国际代表的身份致电张国焘,告之:“共产国际完全同意于中国党中央的政治路线,并认为中国党在共产国际队伍中,除联共外是属于第一位。中国革命已成为世界革命伟大因素,中国红军在世界上有很高的地位,中央红军的万里长征是胜利了。”并指示:“兄处即成立西南局,直属代表团。兄等对中央的原则上争论可提交国际解决”。
在这样的情况下,张国焘于1月27日复电林育英、张闻天,在表示同意“应急谋党内统一”,同时还是不承认合法的党中央而坚持他的第二“中央”,提出:“强迫此间承认兄处中央和正统,不过在党史中留下一个不良痕迹,一方让步,必是种下派别痕迹的恶根。互相坚持必是互相把对方往托陈派、罗章龙路线上推”。他还提出:“此时或由国际代表团暂代中央,如一时不能召集七次大会,由国际和代表团商同我们双方意见,重新宣布政治局的组成和指导方法,亦可兄处和此间同时改为西北局和西南局。”转引自《驳张国焘》,中华儿女出版社2003年版,第182—183页。同一天,张国焘对《瓦窑堡会议决议》表示原则赞同但提出补充、修改的电报,也用“张闻天并转中委同志”的台头,以表示他不承认党中央的立场。林育英、张闻天断然拒绝张国焘的无理要求,坚持合法的党中央的领导地位。
2月9日张闻天复电张国焘并转诸同志,2月14日(林)育英、(张)闻天联名致电朱德、张国焘,说“兄等对政治决议(引者按:指《瓦窑堡会议决议》)既原则上同意,组织上亦用西南局,则对内对外均告统一,自是党与革命的利益,弟等一致欢迎。”“关于党的最高领导机关问题,已见弟等前电所述,此外办法国际都不能同意。”对张国焘来电提出的关于《瓦窑堡会议决议》的“增修意见”逐条进行了答复,并说明《瓦窑堡会议决议》和《抗日救国宣言》,包括统一战线基本策略方针、国防政府与抗日联军口号、十条纲领、富农政策等等,都是按照国际指示确定的,原则上并无不妥,且已在全国宣布,“此时不宜再有变更”。提出“统一对外步骤”,“希兄方采取一致办法”,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有力地肯定了党中央领导的正确性和权威性。
关于战略方针,提出:四方面军和二、六军团“一过岷江,一过长江,第一步向川北,第二步向陕甘,为在北方建立广大根据地”。在军事上也坚持了中央对四方面军和二、六军团的指挥。
张国焘被迫取消第二“中央”
张国焘悍然与党中央和红一方面军分裂,于1935年9月17日发布“南下”命令,率左路军向川康边进军。经过六十多天连续行军作战后,于11月中旬在百丈与川军决战。经过7天7夜的恶战,英勇的红军虽毙伤敌军15000余人,自身伤亡亦近万人。百丈战斗的失利,是张国焘“南下”方针碰壁的标志。
百丈战斗之后,红四方面军停留在懋功、丹巴、宝兴、天全、芦山地区,蒋介石和四川军阀的部队联合起来包围红军。他们从南、东、西三面加紧封锁,准备进攻。红军处在危险境地,南下或东进都不可能,而控制的地域人口不过几十万,物产不丰,地瘠民贫,粮食、被服、药品发生很大困难,兵员得不到补充。在被围困的情况下,张国焘进退维谷,无所适从。至1936年2月下旬,南下时的8万红军,只剩下了4万人。这时不但粮食即将吃尽,军事形势也更加严重。张国焘只得变计“西进”,鼓吹先在康(西康)、川(四川)、青(海)边少数民族地区发展。
虽然“南下”方针已然破产,但张国焘还是死不认账。在部队到达道孚后,张国焘于3月15日召开了一个干部会议,他在会上作了关于中国苏维埃运动发展前途的报告,还是弹他的“南下”方针“完全正确”、反对毛洛周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