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三、吃饭问题,中国的第一大难题
门有米买,餐餐有饱饭吃,丝毫感受不到粮食短缺的迹象,但从全国总体来看,从人口的急剧增长与耕地逐年减少的矛盾来看,吃饭问题,仍然是中国的第一大难题!

    吃饭问题,不仅仅是粮食生产问题,它还包括粮食的消费与粮食的流通。有人以为只要有了粮食的生产,就会自然而然地有粮食的消费,这显然是幼稚的。实际上足够的粮食生产与合理的粮食消费之间还隔着一条鸿沟,能够把两者连接起来的只有一条途径,这就是粮食的流通。全面考察中国的粮食问题,最大的危机不仅在于粮食生产的困难与粮食消费的剧增,更重要的还有粮食流通的障碍。恰恰这是一个一直被我们忽视的方面。

    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社会里,人们可以种粮吃饭,种棉穿衣,而在今天高度文明发达的社会里,没有商品的交换与流通,世界就不成其为世界了。在流通的商品中,粮食是最重要也最特殊的一种商品。因为它不仅直接关系着人们的生存,而且影响着国家的稳定与安全。因此,即使是美国、英国等西方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都把粮食牢牢地掌握在政府的手里,把粮食当作一种战略物质来进行管理。

    作为有着12亿多人口的中国,没有完善与健全的粮食流通体制,不仅将直接影响着我们的粮食消费,更重要的是将制约着我国的粮食生产。1994年的粮食风波,便是一个最好的教训。

    一手抓生产,一手抓流通,这是解决中国吃饭问题的关键所在!

    1998年3月19日,新当选的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在记者招待会上推出了“一个确保、三个到位、五项改革”的施政纲领。其中五项改革的第一项便是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他指出:“由于粮食库存庞大,政府财政补贴也相应增加,我们必须针对这个问题进行粮食购销体制的改革。”4月底,新一届政府组成后召开的第一个会议,便是全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会议,从此拉开了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大幕。5月,朱镕基亲自到安徽、吉林考察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情况。11月,朱镕基总理再次主持召开全国粮食流通体制改座谈会。一年之内就某一项工作连续召开两次全国性的会议,这在中国还是不多见的。朱镕基几乎是苦口婆心地反复向中国人宣传这样一个观点:“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物资,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是完全放开的。我国有12亿多人口,9亿多农民,保持粮食生产和流通的稳定至关重要。如果实行粮食收购、价格、市场‘三放开’,在粮食多的时候,各类企业和私商粮贩不会积极入市收购,或者压价收购农民的粮食,将会造成市场粮价下跌,严重损害农民的利益,进而影响农业和粮食生产的发展;在粮食少的时候,各类企业和私商粮贩都直接到农村抢购粮食,甚至‘囤积居奇’,将会导致粮价暴涨,城镇居民难以承受,并引发社会不稳定因素。这两种情况我们都经历过了,而且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今天,各级干部千万不要好了伤疤忘了痛,必须始终保持清醒的认识。”为此,朱镕基坚定地说:“粮食流通体制非改不可,不改不行,刻不容缓。”

    但是,至今还有相当多的人没有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粮食生产的困难所在,没有清醒地认识到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意义之大。在他们的心目中,街头巷尾布满了粮店,大大小小的粮店堆满了粮食,商店里琳琅满目的各种精美食品任你挑选,饭店里香气扑鼻的各种美味佳肴任你品尝,我们何愁区区一个吃饭问题?

    填饱肚子后就忘记饿肚子,这恰恰就是危机所在。

    如果你耐着性子读完这本书,从一组组枯燥但却具有说服力的数字里,看看我国的粮食生产、消费和流通,或许你也会感受到,中国在吃饭问题上的困难和压力是巨大的,因而也会像关心中国的房改和机构改革一样关心中国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要知道,吃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中国人还会不会饿肚子简介 >中国人还会不会饿肚子目录 > 三、吃饭问题,中国的第一大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