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三、未来中国,谁来种田?
    5000万农民大转移

    农民收入低,负担重,伤心的是农民,伤害的则是整个的农业生产。

    千百年来,视土地为命根子的农民,已经对土地丧失了信心。在土里刨食吃,风里来,雨里去,终年的辛劳仅仅是填饱肚子。靠土地发不了财,奔不了小康。现实迫使许多农民离开土地,背井离乡。

    车站爆满,列车爆满,城市爆满,首先还只是一些年轻的小伙子与年轻的姑娘,现在则是能走的都走,青年、壮年、老年。农村中仅剩下走不动的老人与小孩守着空房,大量田地被抛荒,无人种植。

    一股前所未有的“民工潮”在中国形成,成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最引人注目的一种现象。80年代初还只限于珠江三角洲地区,人数仅200多万人,而现在据估算,全国卷入“民工潮”中的人数达到5000~6000万人,高峰时达到7000~8000万人。在全国各大城市,到处可以看到一群群、一队队、一伙伙肩上背着一卷被子,手提一个挎包,行色匆匆的农村青年或农村汉子,潮水般地涌向城市的大街小巷。

    全世界6000万以上人口的国家只有12个,排尾的是尼日利亚,因为是非洲人口最多的国家,已经被列入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候选者。而中国大陆流动人口就已达5000~6000万!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之中,流动着一个世界人口大国!

    从劳动力流动区域来看,已经由最初的限于本县本省范围内的流动扩大到跨省区流动,主要从中西部地区向东部经济发达地区流动。1992年,有关部门对全国30个省、10345个村组的调查表明,跨省转移的规模越来越大,已占到转移劳动力的17%。从东、中、西部来看,跨省转移的劳动力之比为4:1:1,其中,72%转向城市。中西部地区由于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经济不发达,农村就业机会少,务农的效益低,劳动力纷纷涌向广东、福建、江苏等省和京、津、沪等大城市。近年来,涌入广东的农民达400多万,涌入北京市的也有100万人。从劳动力流动时间上看,由农闲时季节性外出向常年性外出发展。据安徽省调查,全省500万外出劳动力中,常年性外出的约占40%,季节性外出集中在夏收夏种、秋收秋种和春节前后形成高潮,直接导致近几年春运期间铁路运力紧张。

    数以千万计的农民离开土地,潮水般地涌入城市,栖息在城市的各个角落,从事着最粗最重脏最累的工作,拣破烂收废品,磨剪子擦皮鞋,扫大街背煤气罐……只要能糊口,他们什么都能干。他们也不过于计较报酬,反正,在城市里很少有收入低于农业的活计。再没本事的,担一担萝筐,沿着大街小巷拣破烂,一天最少也能收入10多元,一个月也有300多元,相当于在农村半年的收成;倘是农村大婶,没有技术不能进工厂打工,也没力气担收破烂的萝筐,那就去擦皮鞋,擦一双鞋1元钱,一天擦一二十双也不是什么难事。城乡收入的差异,吸引着过去长年累月在地里刨食吃的农民,纷纷踏上了进城打工找事做的行列。据专家调查分析,除了已有五六千万农民已经流入甚至“扎根”城市,还有1亿多人正在“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准备汇入进城的大潮。

    人口的流动,包括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并不是什么坏事,相反,人类就是在人口的不断流动中繁衍与发展的。100万年前,直立人离开了南部非洲,向北非、欧洲、亚洲、美洲开始了漫长的迁徙、流动,如果没有这一次次的迁徙与流动,人类的踪迹也就不会遍布世界的各个角落,也就没有现代的亚洲、欧洲、美洲和非洲;5000年前,中原文化在黄河中游形成后,如果没有一次次民族的大迁徙、一次次的人口南迁与北移,就不可能形成今天如此伟大的中华民族和璀璨的中华文化,中华文明就不会传遍黄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中国人还会不会饿肚子简介 >中国人还会不会饿肚子目录 > 三、未来中国,谁来种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