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未来中国,谁来种田?
,饱得了肚子,但难得有富裕的机会。而在城里,无论进工厂打工还是从事最简单的拣破烂、擦皮鞋,无一不比种田收入高。天府之国的四川果子村,全村人口1119人,耕地930多亩,人均0.87亩。全村总劳力771人,劳动力平均占有耕地1.2亩。村支书算了一笔账:水稻一年两熟单产1000斤,小麦单产300斤,每亩农产品年收入为480元,除去成本240元,税金提留60元,且不算其他摊派,只余180元。
按上述的收入计算,果子村的每个劳动力满打满算,全部落实中央、国务院不得摊派的政策之后,人均年收入为216元。打工半个月便是在地里扒食一年的钱,难怪农民说:种地只有锅巴没有饭。可见,农民进城并不盲目,而是有分析、有比较、有“研究”的。现在农村里房子起得漂亮的,又有几户是纯靠种田的呢?十有八九是在城里赚的票子。
令农民一往情深的土地越来越丧失吸引力,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深思。一个国家的农民不爱土地了,那么这个国家的农业就面临困境了。
“胡子军”还能支撑多久?
更加令人忧虑的是,未来中国,谁来当农民?!按许多人的逻辑,农民的儿子当农民,而事实上,农民的儿子也不愿当农民了。
1997年3月26日,《经济参考报》报道,某地对100所农村小学的1000名农村孩子进行“未来向往的职业”调查,其结果是:有81.5%的农民子弟不愿意将来种田。
其实,不是未来,就是现在,也有许多人不愿意务农了。农村青年不用说,连农村的一些中年汉子、农村大嫂大婶们,也在试图挣脱土地的羁绊,加入进城打工赚饭吃的潮流。
团中央调查,5000万流动人口中,35岁以下的占71%,并且从外出经商务工的农民的组成看,多为初中以上文化,有一技之长。四川德阳市外出务工的7244名农民,35岁以下的占64.8%,其中初中生占95%,高中生占28.5%。安徽省太和县进行的百户调查表明,外出劳动力中,50岁以下的占91%,男性占80%。这意味着剩下在农村种田的,除了老人就是小孩了。
大量调查都表明,外出劳动力均以文化素质较高的青壮年劳动力为主。有关部门对全国30个省10345个村组进行调查,在转移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占6%,小学程度占29.3%,初、高中文化程度分别为51%和13.7%,受过专业培训的占27%。
民工潮开始之初,离开农村进入城市的基本上是农村小伙子和农村姑娘,就是我们俗称的打工仔、打工妹,而现在,农村汉子走了,农村大嫂走了,连农村大婶也走了。过去说在农村中种田的只剩下老人和妇女的“3860部队”,而现在连妇女也走了,留守农村的是“6061部队”了,也即除了老人就是小孩了。这不是笑话。我们在农村采访,发现许多乡村从事农业生产的除了“胡子军”就是“童子军”。有个以粮食种植为主的湖滨小村,全村1200多人口,近几年外出务工的农民达330人,占了全部劳动力的60%左右。许多农户家里就剩下老人和小孩一起过日子。有个省级部门对口支援一个贫困村,送去一台变压器。机器运到村口,请村主任召集一些农民来帮忙卸,可来的竟有许多是胡子都白了的老人。一问,家里的劳力都进城打工去了。
老人和小孩不仅不具备从事农业生产的体力,更重要的是他们无法掌握现代科学种田技术,只能凭老经验老办法对付着一年几茬的庄稼。在一个乡村采访时,作者遇见一位老汉正望着一片枯萎的禾苗捶胸顿足。原来稻田里发现稻飞虱后,他跑到商店里买回一瓶农药,却不知如何使用。等孙子放学回家后,爷孙俩研究了半天瓶上的说明,结果还是把浓度搞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