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要给农业吃补药
,促进了生产的发展。1989年至1993年每公顷水稻产量达到3.25吨,比1981至1988年提高了22.2%;大米每年平均出口量为158万吨,而在1981至1988年则每年平均进口32万吨,即由进口国变为仅次于泰国、美国的第三个大米的出口国。
沙特阿拉伯大多数地区为沙漠,气候干旱,发展农业极为困难。但在70年代后期,以巨大的投资,发展海水淡化工程解决了灌溉用水的问题,同时采取高额补贴(包括粮食和农用生产资料),将适于农耕的土地免费给农民和农业公司使用,使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除满足本国需要外,还出口许多国家。联合国粮农组织曾授予该国荣誉证书,表彰他们在实现“粮食安全”方面所起的表率作用。
而菲律宾则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由于放松农业的投入而影响到农业生产发展的反面典型。菲律宾过去曾经是大米出口国,但近些年来,由于政策的失误,用于灌溉的投资,由1980年的8亿比索下降为1992年的2亿比索,导致了灌溉设施的荒废,影响了水稻的产量。同时,由于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种植水稻的耕地急骤减少,面积由1975年的980万公顷下降到1992年的320万公顷。1995年大米产量为610万吨,比上年减少2.5%,导致了市场粮价上升1倍以上,不得不从国外进口大米33万吨,1996年增加到50万吨。为此,拉莫斯总统撤换了粮食厅长和农业部长的职务,使总统的支持率下降到20%。
由以上我们可以看出,世界各国对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的投入都非常重视。没有农业的高投入,便不会有农业的高产出,这是被许多国家都证明了的事实。靠一双空手两条光腿是搞不好农业的,我们要发展农业生产,要提高粮食产量,首要的便是增加对农业的投入。以前我们过于强调人的因素,强调政策的力量,而忽视物的投入,其结果除了在数字上做一些游戏,实践中却很难有大的突破。我们说,农业发展,一靠政策,二靠投入,三靠科技,三者缺一不可。
口号农业打不出粮食
如果说中国不重视农业生产,显然是不符合事实的。中国的经济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从1982年起连续5年的年初,党中央发出5个一号文件,突出强调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以显示农业的重要性和权威性。
然而,我们也不能不看到,就在全党大讲农业的热潮中,国家对农业的投入却在逐年减少,国家对农业的投资从平均年递增11%下降到递增3%,农业投入在国家投资总额中所占的比重,也从17.7%下降到4.8%,其中,最低的1986年竟只有3%,国家对农业的基建投资占国民经济总投资的比重,也存在同样的递减现象,由1980年的6.5%下降到1996年的0.4%。1979年中共中央1号文件明确规定,三五年内,国家对农业的投资在整个基本建设投资中所占的比重要逐步提高到8%,实际情况是,不但没有按党中央的要求提高,反而出现逐年递减态势。与工业的投入年年扩大形成对照,建国后农业基本建设投资比重一直呈下降趋势,从五五时期的10.5%下降到七五时期的3.36%,从1984年的6.21%下滑到1994年的1.7%,到1996年仅剩下0.4%。农业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由1978年的15.9%下降到1996年的10.8%,1998年也才恢复到12%。
对农业和粮食生产进行成本补贴,是许多国家通行的做法,发达国家不说,世界广大发展中国家也对化肥和使用良种都实行资金补助。匈牙利规定,建造化肥厂、打井、购买拖拉机等可得到20%的补贴;修水库、建筑购销和加工牛奶设施,可得到40%的补贴;改良土壤,可得到40%的补贴;购买农业机械,可得到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