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要给农业吃补药
“李嘉图陷阱”。所谓“李嘉图陷阱”是农业国工业化过程中的一种特殊经济现象。是由于资本、劳力、土地等各种经济要素,由农业部门向工业部门的转移造成农业萎缩、农产品短缺,进而导致工业化过程的暂时停滞。
建国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已三次落入“李嘉图陷阱”。分别是1958至1960年、1978年至1980年、1985至1988年。虽然几次落入的背景不同,但主要原因大致相同。如经济部门的发展比例失调,工业部门增长速度较快,农业发展太慢甚至徘徊;农业投入比例下降导致农业增长乏力;农产品价格相对下降导致农民减收;农业增长缓慢形成农产品供不应求,农产品短缺。三次落入的后果都造成国民经济的暂时停滞,一般需要三至五年的时间进行整顿和调整。1958年工业增长达54.8%,而农业仅为2.4%,比例高达22.8:1,结果随后出现三年困难时期,被迫进行调整,直到1963年才逐步调整过来。1988年的通货膨胀和抢购现象也是在工农业发展失衡的情况下出现的。脆弱的农业基础是很难长久支撑20%以上工业发展速度的。根据专家研究,工农业发展的合理比例应该是2.5:1。
据研究,现在我国已有再次落入陷阱的征兆,表现在农业增长速度明显低于工业增长速度,农业投入全面下降,农民实际收入下降等。在1992年、1993年经济快速发展中,工业增长速度分别达到20.8%和21.1%,而农业发展速度只有3.7%和4%。江泽民总书记当时就对此敲了警种:如果农业长期得不到应有的发展,工业早晚也要掉下来,最后不得不进行调整。他要求宁可少上几个项目,放慢一点工业发展速度,也要保证农业发展的需要。
为了克服国民经济的大起大落造成的不利影响,必须防患于未然,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保证农业投入的一定增长幅度。
增加投入不只是农民的事
农业是一个特殊的产业,一般地说,它的生产规模极小,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单元,因而在规模上很不经济;它的生产周期特别长,通常以年为度量单位,因而具有相当大的市场风险,机会成本也很高;它的产品是生物制品,它的生产过程是生命的繁衍,因而又多了一重来自自然界的风险……而农产品,特别是作为其“大头”的粮食,是一种特殊商品。它除了具有一般商品满足人们某种需求的功能升,它还具有社会安全的功能:它可以进入市场自由交易,但它的价格又不能太高太“离谱”,否则因牵涉面太大而使整个社会难以承受,价格过低,又会因“谷贱伤农”而带来新的社会问题……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人们会把农业视为“弱质农业”。因此,有人说,农业,即使其产值只占到国民生产总值的1%,也仍然不失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
正因为有了这许多的特殊性,因此目前农业自身的积累能力较差。60%的农业生产者仅生产20%的国民收入(其中有很大一部分被剪刀差差掉了),农产品商品率仅二成多,在这种情况下,单纯靠农民增加农业投入既是不合情理的,也是不现实的。而农业要投入,除了加强政府的政策扶持与财政补贴外,还应积极引导工业搞农业开发,吸引外资投资农业项目或制定鼓励农业投入的政策,吸引社会闲散资金投向农业等,形成对农业的多元投资,这才有可能使农业的投入得到落实与加强。
显而易见,国家对农业的投入是农业投入的大头。国际通行惯例,国家对农业的投资必须达到固定资产总投资的10%才属正常。欧洲大部分国家过去粮食依赖进口,1958年成立欧共体后,用预算的2/3作为农业投资,扶持粮食生产,结果粮食不仅自给有余,还成为国际粮食市场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粮食卖主。中国目前固然财力有限,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