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五章 “特”不起来的特区
    “我们村的许多年轻人都到大陆打工去了,”李云(化名——作者注)坐在自己药店的柜台后面,对我说,“我也在深圳打过工,体力活,又脏又累,但收入比我现在开药店的收入还高。”

    李云大概二十六、七岁,在海南省五指山一个苗族山寨做乡村医生。此时,我才第一次知道,使用“大陆”这个称呼的,并非只有台湾人。

    “那你为什么又回来了?”我坐在柜台边上的一条长凳上,一边逗弄着他的三岁的儿子,一边问道。

    “我毕竟学了几年医,不想荒废掉。”他回答说。

    “那为什么不在大陆那边的大医院找份工作?”

    “我是山寨出来的,在大陆那边谁都不认识。要是能在大医院找到工作,我也不会干那一段体力活了。”他苦笑着说。

    但他的山寨药店生意实在不怎么样。在我们交谈的三、四个小时之内,他只做成了一单生意:一个穿着典型的苗族服装的妇女,带着一个不断咳嗽的男孩来到了他的药店,李云一边向母亲询问着什么,一边用听诊器听着孩子的胸部,他们谈的苗族话我听不懂,但那对母子拿了药,似乎没交钱就走了。事后,李云向我解释说:“她说现在手头没钱,先赊着。”

    李云也是苗族人,但能说流利的汉语,他的言谈举止和穿着打扮,与“大陆”那边的城里汉人没啥两样,但与坐在我旁边的他的胞兄反差很大,似乎来自两个世界。

    李云的胞兄只比他大三、四岁,但看起来就像一个四十岁的中年人,也在“大陆”那边的广东省打过工,因学历比弟弟低很多,就更只好干体力活了,而且干的是最辛苦的建筑工人的活。

    哥哥的汉话,我听起来就很费劲,还得弟弟帮助解释:“说不好汉话,也是我哥最终回乡务农的原因之一。当然,更主要的原因是,建筑工地的活,既危险,又辛苦,不能长干。嗨,趁着年轻,挣几年钱就回来吧。”

    “听长辈说,过去是大陆人都往我们海南跑,但现在,是海南人都往大陆跑。”在来海南的飞机上,坐在我旁边的一位年轻人对我说。

    我的这位邻座也在“大陆”那边的广州中山大学上学,五一黄金周返回海南三亚探望父母。他告诉我,他毕业后肯定不会回海南工作:“广州、深圳的机会还是要比海南多得多。”

    据说,在中国,衡量某个省份是穷是富,有个相对简单的标准:看它主要是农民工输出地还是接收地。例如,中国最著名的几大农民工来源地,如河南、安徽、四川、湖南、江西等,都是相对贫穷的省份;而广东、江苏、浙江、山东这些沿海发达省份的农民,如果离家打工,也大多会在本省大城市打工,即使去外省,也大多是经商。当然,这里说的穷富都是相对而言的,至于赤贫之地的农民,连路费都筹措不到,也只能守在家里种田了。

    海南曾经是中国最大的经济特区,也曾经是大陆移民的热门流入地:移民中不仅有外省农民工,还有大量内地城市精英,但如今海南却变成了移民流出地:流出去的不仅有去大陆打工的海南农民,还有本岛城市青年和大陆回流人才。进入新世纪,仍然流入海南的,大概只剩下一类特殊“移民”了:高考移民。历史发展和经济规律的吊诡,令人唏嘘。

    “那些大陆人当时涌到海南,到处圈地,盖房子,后来又纷纷跑回大陆,留下了一大堆烂尾楼。”在海南省省会海口,一位杂货店女店主指着不远处的一栋楼,用带着浓重海南口音的普通话对我抱怨说。

    那栋楼的基本框架犹存,就缺房顶、窗玻璃、外部粉刷,当然还有人气,就像一副巨大的人体解剖构造标本,阴森森地矗立在那儿,挺瘆人的。教科书上是这么解释“烂尾楼”的:“在泡沫经济中因资金链断裂而搁浅的建筑物。”

    “当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中国农民工调查简介 >中国农民工调查目录 > 第五章 “特”不起来的特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