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烽火中东路
929年)7月10日,在中东路事件发生一个月后,东北军警将中东路予以全部占领,同时解散苏联工会,逮捕铁路局苏方人员300人,包括那个倒霉的苏方铁路局长在内的 60人被驱逐出境。
接下来,也不用再费口舌跟你谈什么签字权了,铁路局全都是我的,我自己决定自己签字,不来跟你烦。
令张学良没有想到的是,这一次,苏方的反应却出乎意料地强硬。也难怪,你连人家烧饭的锅子都端过去了,不跟你急那就只有等着饿肚皮了。
统兵之帅
苏联在前面一再示弱并无任何虚情假意,因为它起初实在是并不想打。
国内没有完全喘过气来不说,国际上面临封锁也不提,仅仅作战区域就很不理想。
苏联当时在远东基本上是一穷二白,什么都没有,吃的穿的都无法保障。从欧洲方面运兵运粮食吧,又受铁路运力限制。当年日俄战争之所以战败,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部队无法通过铁路及时东运的缘故。
如果中苏之战打起来,苏联必然面临着两线作战的窘境,即要在东面的绥芬河和西面的满洲里同时应战。大家看一下地图就知道了,这两个地方,一个在鸡嘴上,一个在鸡冠上,差着十万八千里,部队协调非常困难。与之相比,东北军借助于境内的铁路,其调兵速度却至少是苏方的两倍。
在这种情况下,仗不是那么好打的,所以,能忍就忍一下吧。
直到铁路局被东北方面来了个一锅端,实在是不能再忍下去了。
在发生驱逐事件三天后,苏联政府又一次提出了强烈抗议。但这次抗议与上次不一样,因为苏联红军开始向边境集结了。
当张学良发现此动向后,心里隐隐感到有些不对劲,赶紧向南京发去电报,让老蒋给拿个主意。
老蒋的判断却是苏联人不过借此来讹人罢了,打是不敢的。
当年我把苏联顾问都统统赶回去了,他们又能怎样。瞧大哥我给你摆平。
老蒋的办法是像以前那样让英美等国从中干涉,而且他认为这比对日外交还要好使,因为举的是“反苏反共”这杆大旗。
可惜这次他失策了,事发后国际舆论全都齐刷刷地站到了苏联一边:各国在华权益那都是有历史原因的,本来大家好说好商量,君子动口不动手,你怎么说着说着就动手了。
话里面的意思明摆着,“革命外交”玩得太过火,照这么个革法,下一个轮到我们,是不是就要二话不说,把什么租界之类的都一古脑收过去了,那我们在中国还怎么个混法。
民国十八年(1929年)7月18日,中苏宣布断绝外交关系,两国进入战争状态。
不过一开始,双方战斗规模并不大,只能算小摩小擦,虽然互有攻守,但也有赢有输,东北军并不总是吃亏,红军也不老是占便宜。
苏联远东军在库比谢夫将军的指挥下,曾派出骑兵部队进攻黑龙江边境,但遭到迎头痛击,被俘骑兵59人。之后,又调6千步骑兵袭扰,然而仍然一无所得。
在一些局部区域,中方还组织了俄式伪军,把那些逃到东北来的白俄部队重新武装起来,鼓动他们披挂上阵。
你们不是要打回家乡去吗,现在给个机会,上吧。
虽然是俄国人打俄国人,但东北“还乡团”的积极性还是很高的,出于“阶级仇恨”,打起对面的同胞兄弟来毫不手软,把苏联红军气得嗷嗷乱叫。
就在战争陷入僵局之时,一个走路姿态极其古怪、左右摇摆的苏联将军被从乌克兰军区紧急调往远东。
他的出现,将改变一切。
这个人之所以行走古怪,是因为只有这样,才没有人能看出他其实是一个残疾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