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国联外交
“九一八”事变使南京政府陷入困境,转而寄望于“以公理对强权,以和平对野蛮”的国联外交。在这个国际外交的最高级别舞台上,中日外交家开始斗智斗勇。
“九一八”事变的当晚,老蒋还在江西湖口的军舰上,忙着指挥“剿共”哩。
直到第二天中午下舰后,他才接到上海发来的电报,得知东北出事了。但上海的消息,又是从东京消息转引过来的。上面只说东北军破坏了南满铁路,其它不详,所以他还不知道事情会发展到如此不可收拾的地步。
他当时只是就事论事地赶紧给张学良发了个电报,除询问详情外,还让他做好对外宣传,尤其是要辟谣。
那意思就是,哪怕破路这件事真是你干的,也打死不能承认。
等收到张学良复电,老蒋才知道东北的那档子事远远超出他的想象范围,不禁倒抽了几口冷气。
日本人真的动手了。
有人说老蒋是“亲日派”,其实这大大冤枉了他。如果一定要说他亲谁的话,把他划在“亲美派”里面还差不多。
后来披露的《蒋介石日记》显示,他不但不“亲日”,从内心来说,还是很“恶日”的,这个情结可以从“济南惨案”中他挨日本人的飞机炸弹算起,从那天开始他每天都要在日记上写两个字:“雪耻”。
不过在“雪耻”旁边,另外还有三个字,叫做“不抵抗”。
他之所以要告诉盟弟弟张学良,面对日军挑衅时要坚持“不抵抗”,同时自己对“不抵抗政策”也奉行无碍,一方面,与他当时对中日双方实力的研判有关,认为如果中日正式开战,中方的结局可能会比当年的甲午战争还要惨,另一方面,则来自于他所主导的另一个政策——“攘外必先安内”。
这个政策看似简单,其实它在各个时期的含义还不大一样。直到中原大战,老蒋“攘外”攘的还不是日本,而是苏联,至于那个“内”,连共产党一时都排不上号,他指的是冯阎李这帮国民党内的“原哥们”。
从万宝山事件开始,他发现日本正在煽动反华浪潮,这才把“攘外”这一“荣誉称号”一点点地开始移向日本,但是与“攘外”比起来,“安内”在他心目中仍占最主要地位。只是此时进入“安内”名单的多了起来,除了他在国民党内的政敌,又多了党外更厉害的对手——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
国民党想搞党军没搞成,共产党却在中国建立起了真正的党军。红军不爱钱,不怕死,有主义,有精神,渐渐成了老蒋的心腹大患。几次围剿都无法把红军扑灭,就是一个明证。
在当时的老蒋看来,无论是党内反对他的人,还是“赤祸”,都是“祸患”,不搞定这些,其它只有免谈。你要他安安心心地“攘外”,就必须先让他“安内”。
但是,一个突如其来的“九一八”事变,完全打乱了他的步骤。他与自己的亲信都意识到,此次事变,“决非济南事件可比”。
那段日子对老蒋来说,实在是个多事之秋。
在国内,他不仅要在江西和红军作战,还要对付汪精卫的“广州国民政府”。
给石友三的50万打水漂之后,老汪又拉上了革命先行者的公子孙科一起干,声势逼人。
其实孙公子原先在国民党内是谈不上有多大实力的,甚至被一些人称为“纨绔子弟”、“花花公子”。能够上位得这么快,很大程度上还是拜老蒋所赐。
老蒋自从软禁胡汉民后,发现他在党内四面楚歌,到处都是反对的声音,就临时抱佛脚,到处拉人。孙科虽然嫩,但背后有个伟人老爸的光环在照耀,所以当仁不让地成为老蒋拉拢的主要目标。这一拉,没有拉住孙科,却在无意中把对方的政治身价给抬起来了。
被“炒红”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