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弯弓射箭在江桥
那就是马占山肯定死了。
你想,一个三军主帅,用的手杖和烟枪就算再累赘,那也是心爱之物,少说也得有几个卫兵给他扛着,哪里会随随便便就扔掉。
只有一种解释:物的主人已死,考虑到既非金,也非银,就没人愿意再留着它们了。
多门对自己的这种推理深信不疑,随之便命令鸣金收兵,以穷寇莫追为由把其它几路追兵也都收了回去。
没几天,活蹦乱跳、如假包换的马占山便又在海伦露面了。
但在仔细翻阅史料后,我还发现了另一种可能的解释:多门不敢穷追,是因为受天气困扰。
在江桥之战中,马占山固然让关东军头疼,但另一个大敌也同样令他们感到恐惧。那就是北满要命的酷寒气温。
天气冷,偏偏仙台师团还缺乏御寒装备。
江桥抗战以前,他们原本以为,黑龙江守军会不堪一击,“天兵”一到,立即四散奔逃,所以根本就没打算要在江省过冬。
没想到马占山这么有种,竟然“耽搁”了他们这么长时间。
如此一来后勤补给就跟不上了。
日本人打仗,一个重要的死穴就是不重视后勤保障。
在当时的日本部队中,有一句流行语,叫做:辎重兵倘能作战,则铁树也能增加军费(增拨军费为日军最关心话题,故有此说)。在诸兵种里面,辎重兵也就是后勤部队是没什么地位可言的。
原因是在精神原子弹的剌激下,人人都想当前锋去射门,没有谁愿意做不得分的后卫。
其实早在甲午战争的时候,日本就没少吃后勤不继的亏,死了将近2万人,但十之八九都不是被清军干死的,而是病死、饿死、冻死的。
在这方面,日本人的记性实在很差。
第2师团(仙台师团)虽来自仙台,号称比较能耐寒挨冻,但到进攻三间房时,他们也吃不消了。
在江桥一战中,日军除战死战伤以外,冻死冻伤的也占有相当比例。据日方统计,第2师团最多时参战人数达到5900人,共伤亡382人,而冻伤却达到996人,几乎是军事作战的3倍。
日军参战实际伤亡率低,当然是中国军队缺乏重火器的结果,但某种程度上,也与日军官兵平时注重训练,打仗时善于自我保护有关系。
一般而言,在中日作战时,由于有飞机大炮进行掩护,日军即使在冲锋时,也很少做出那种一窝蜂往前挤的技术动作,大部分情况下都是匍匐前进,分散出击,你要想干倒他几个,老实说并不是一件特别容易的事。这与后来太平洋上的日美之战有显著区别。
纵然如此,老天爷与马大爷协同作战,仍然把日军干趴下1300多人,占去了第2师团参战总人数的20%以上。如此大的减员数,是关东军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实为其自“九一八”以来所蒙受的最惨重伤亡。
悲情大使
让人哑然的是,就在黑龙江省城齐齐哈尔失陷后,南京的国民党四大终于通过了一个决议,即让已经名声扫地的蒋介石亲自率兵北上收复失地。
史料记载,当时又羞又愤的蒋介石确曾动过念头,要以国防军总司令的身份,率师北上,“与倭决战”,并向张学良发出了准备北上的电报。他也知道打赢的可能性很小(“无战胜之理”),更别说收复东北了,不过他说只有这样,才能保存“民族人格与革命精神”,而且说不定还能引起太平洋战争哩。
这个当然都是冠冕堂皇的理由。事实是当时他正处于内外交困之中,尤其被广东方面逼得受不了,后者一直要求他下野。
和“安内”是老蒋消除异己的工具一样,抗日“攘外”又何尝不是他摆脱内部困扰,提高自身威望和地位的不二法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