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弯弓射箭在江桥
答应和明天答应,效果可能大不一样,这就叫做时机。
的确,当初中国是很希望国联派调查团去东北的,但时过境迁,形势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日本一再出尔反尔,已经受到了国际舆论的一致遣责。随着国联确定的期限已过,它的压力越来越大,晚撤一天就要多挨一天的骂,晚撤两天就要多挨两天的骂,吊在那里很不好受,在国际外交上可以说已被逼到了绝境。
施肇基相信,只要再坚持一下,即使日本还是不肯撤军,国联也会被迫使出经济制裁等手段。
但是芳泽的表态一下子转移了国联的注意力。
不能不说这是一个以退为进的好棋,既缓减了在国际上受到的压力,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外交主动权重新又回到了日本人手中。
果然,在调查团的具体使命上,芳泽开始做起了文章。
他要求以国际盟约第11条为原则,即调查团要重点调查中国排外、抵制洋货、国际条约的履行状况等问题,而对撤兵问题却置之不理。
凭心而论,如果要进行此类调查,“中国排外、抵制洋货”这些问题都存在。只不过,它们大多发生在“九一八”事变以后,是中国民众激于国土沦丧所做出的必然反应。
比如,“九一八”事变后,由于中国民间的抵制日货运动,日本的对华贸易额已由原来的每月2500万日元骤降为每月400万日元,一下子降了九成。
日本政府的目的,在于用这种本末倒置的办法,来影响调查团的调查结果,从而误导国联作出的相应判断。
施肇基的反应多快,他怎么能够同意。
他转而提出,适用于调查团的并不是第11条,而是第15条,即调查的主要目的和范围跟“排外”、“抵制洋货”毫不搭界,而是应直奔“九一八”事变和东三省这一主题。
事情本来就很简单,吃了我的你要吐出来,欠了我的你要还回来,咱就事论事,扯那么多犊子干什么。
关键时候,国联显示出了它和稀泥的精神。
既然你们两家都不肯让,都有自己的一套想法,那我就给你们来个折中,调查团照派,但不讲明是按国际盟约的哪条原则派的。
话说到这个份上,施肇基反而为难了。
归根结底,他身后并没有一个强大的中央政府和军队可以给他撑腰。打是肯定不行的,只能依靠国联。
现在日本让步了,国联折中了,各国解劝了,你还要怎么着?还能怎么着?
无奈之下,施肇基只得代表中国政府对国联的方案表示同意。
民国二十年(1931年)11月26日,国联通过议决案,决定派遣5名中立国观察员组成调查团,到中国东北进行调查。
这一回合,中日在外交上打成了一个平手。
中国没有能够实现让日本尽早撤军的目的,而日本也面临着国联直接干涉和插手东北事务的风险。
身心俱疲的中国代表施肇基回到了住处,他知道,接下来他还是不能休息,因为还有很多棘手的事等待着他去处理和应付。
他根本没想到,等待他的还有另一场厄运。
一群中国的留学生得知了国联决议的内容,顿时大怒。因为这份决议并没有再次敦促日本撤军,而是宣布要向东北派出调查团。
这个调查团能干什么,他们能阻止日本对东三省的侵略吗?
大家怒不可遏,什么话都别说了,这分明就是一个卖国的决议,而在国联的代表毫无疑问就是一个卖国贼!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弱国外交有多难,真实情况又是怎样,基本不在爱国愤青们的考虑范围之内。
中国代表的住处很轻易地就被打听到了